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小时候的口头禅是“没意思”,每次家人催促我做点家务或者要去体育锻炼时,这种“无聊感”或者焦虑感就会充盈在脑袋里,使得我对于别人安排的事务产生抗拒,这个时候他们越是催促我,这种感觉就愈加强烈。
反倒是不经意间能够进入的“心流体验”会让我忘记时间的存在,比如看一部电影,片头并不怎么吸引人,但如果能耐着性子看下去,就可能进入一种沉浸式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没有焦虑、没有无聊,时间也会变快。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道:焦虑把人从对“世界”的沉溺带回。日常的熟悉感崩溃导致人的存在模式从“安住于世”进入“无所立足”。当人从“对世界的沉溺”中被带回,事物的意义被剥除时,就会因面对世界的孤寂、无情和虚无而焦虑。
如果不想让自己持续地身处焦虑的泥潭,你就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心流体验,或者找到能让你沉溺其中的事情。
【二】
物理世界中遵循因果规律,因在前,果在后。但人的心理不完全符合这样的规律,因为个体对结果的预期会影响到事情的进展。
比如一个社交焦虑者在上台演讲前内心会对结果产生一种预判,Ta会想象一种灾难化的后果——自己表达不流畅,会被台下的听众敏锐地捕捉到,然后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够有能力。这个先入为主的判断就可能对结果造成干扰——越是害怕或担心后果,就越有可能产生让你担忧的事。当你去询问为何在结果出现之前就有这样的担忧时,Ta可能会告诉你正是过往的很多次不顺利的演讲导致的思维模式。
对过去的纠结影响了现在的状态,进而影响未来。欧文亚龙在谈到死亡焦虑时也曾提到“神经症迫使病人试图在未来之中找到过去而忘掉当下。”我们每个个体能做到的只有把握现在,任何对于过去的纠结或是对于未来的恐惧担忧,都将成为自我的枷锁。
【三】
一位强迫症患者已经意识到了强迫思维与反强迫思维的存在,Ta困惑于自己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把两者统一起来,或者没有机会能够把正反两种思维和行为都践行一遍。这样的纠结让Ta无法正常工作学习,或者说Ta自己宁愿停留在这样的困扰中,也不愿意放弃纠结往前行。
惠利斯将之比喻成旅途上的十字路口,他极好地描述了这样的心态:大部分人可以无忧无虑地前行,并且相信自己走在一条坦途上,那些分岔路都是偏僻小径,或者根本不属于自己。但是带着全或无思维的人,由于想到自己不可能再次经历这些分岔路,就会纠结不已。更有甚者因为无法把所有岔路都走一遍,就在路口坐下,幻想着如果坐得时间够久,两条路就会自动整合成一条路,使得走遍所有道路成为可能。
成熟就是意识到自己在面临选择时必须做出放弃,智慧和勇气能够帮你做出这样的抉择。
【四】
推荐系统是一种信息过滤系统,用于预测用户对物品的“评分”或“偏好”。推荐系统近年来非常流行,应用于各行各业。推荐的对象包括:电影、音乐、新闻、书籍、学术论文、搜索查询、分众分类、以及其他产品。(Wikipedia)
这本来是非常便捷的应用,但也给不少人带来了困扰。神经症患者有个共同的特点——不能忍受不确定性,遇到让他们纠结担忧的事,一定要在网上查个明白,疑病者喜欢用微医或丁香医生,焦虑和强迫者喜欢查百度或知乎,这些App都内置了推荐算法,你查过某个关键词,系统就会源源不断地继续给你推送。最后导致的结果不是平息焦虑感,而是让你的担忧更甚。甚至在你查阅的过程中,不间断地内容推送还会给你提供更为丰富的焦虑的素材。
本来只是担忧胆囊息肉,可查完知乎开始担忧肝脏病变了。本来只是担心糖尿病,咨询完微医后发现竟然还有并发症一说,瞬间肾脏和眼底就不适了。本来只是幽闭恐惧,百度贴吧里竟然有人提到了还有广场恐怖症,太让人崩溃了。
科技的进步固然是好事情,但你的大脑可能还没完全适应信息大爆炸,卸载几款App,能让人清净不少。
【五】
认知行为治疗中有三要素:情绪、思维和行为,三者相互影响,三者之中,行为是最容易改变和调整的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相应行为来达到调整思维及缓解情绪的目的。
对于强迫症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克制相应行为——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反复确认——等方式来缓解强迫思维及情绪。但来访者普遍反应,如果只有强迫思维而没有强迫行为时,这种方式通常不起作用。
但是细细分析,当你在描述强迫思维时,必然会伴随特定的行为,比如有人反复担忧“自己会不会是gay”或者“自己万一失手伤了别人怎么办”,与此同时大概率出现回避行为,相应地“不敢看到同性恋相关内容”或“不看接触尖锐的物品”,因此,现实中几乎不存在只有强迫思维而没有强迫行为的情况,还是可以从改变行为方式入手。
【六】
小时候为了证明自己胆子大经常跟朋友吹嘘自己看恐怖片的经历,但是经典的美国惊悚片《电锯惊魂》《死神来了》并不足以成为炫耀的资本,反观日韩一些片子才更加令人恐惧,比如《咒怨》《午夜凶铃》。
惊悚片多以场面致胜,更加血腥的场景,或者直接丢出一个器官组织,这种感觉像是一种生理上的恶心、反胃。但真正让人感到恐怖的是一种日常规则突然被打破的体验,它能够引发令人诡异的感觉,比如荒废的小镇里空无一人,浓雾弥漫的山岭中看不到眼前的道路,或者一个人畜无害的幼童突然闪现在走廊的尽头。
这是一种与现实威胁无关的恐惧,是由于熟悉感的剥离导致的虚无或孤独的体验。
- End -
作者: 申晨煜
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
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