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孩子抑郁真相揭秘:别再让父母当“替罪羊”!

漫语田 2024-11-29 17:34:48 阅读次数:0

孩子一旦被诊断出抑郁症,很多家长都会第一时间成为被“指责”的对象,要为孩子的抑郁全权“背锅”。

很多抑郁孩子的家长,或许都有类似“冤枉”经历。

将孩子的抑郁完全归咎于父母,是一种过于简化和片面的观点。

青少年抑郁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涉及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接下来,我们就对青少年抑郁成因进行详细叙述。

【一】

遗传因素

研究证明,抑郁可能具有家族聚集性。

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点在多项大规模家族研究中得到了验证。例如,一项涉及超过10,000个家庭的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抑郁症,其子女患病的概率会比普通人群高出约3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遗传因素为抑郁症的发生提供了土壤,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例如,有些家庭虽然存在抑郁症病史,但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及时的心理干预,

家族中的青少年成功地避免了抑郁症的发作。

1


【二】

生理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和情感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如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揭示了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活动的异常。

特别是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或受体活性往往低于正常水平。

这种失衡不仅影响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还干扰了大脑的情绪调节网络,从而增加了抑郁的风险。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在执行情绪处理任务时,其大脑中的血清素受体活性显著降低,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情绪反应和调节能力。

也就是说,抑郁孩子的一些“颓废”行为,是不受控的,他的神经递质水平阻碍着他。


【三】

心理因素

(1)认知偏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认知偏差,即以一种消极、扭曲的方式解释和感知世界。

这种偏差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同样存在,并可能加剧他们的抑郁症状。例如,一项采用自我报告问卷和认知评估任务的研究发现:

抑郁青少年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负面特质和失败经历,而忽视成功和积极反馈。他们常常将中性或积极的情境解读为负面。这种“负面滤镜”效应,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我认知。

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一次数学测验后,老师公布成绩,小李发现自己得了90分,这个成绩在班级中属于前列。然而,当同学们纷纷向他祝贺时,小李却陷入了自我怀疑和消极情绪中。他关注的不是自己的高分,而是那失去的10分,以及他认为自己本应该做对却错了的题目。他开始自责,觉得自己不够聪明,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这次的高分只是侥幸,下次肯定无法再取得这样的成绩。这种认知偏差不仅让他错失了享受快乐和成功的机会。还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抑郁症状,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2)归因方式

归因理论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到了验证。

研究发现,抑郁青少年更倾向于将负面事件归因为自身、持久且全面的原因。这种归因方式不仅降低了他们的自尊水平,还增加了他们面对挑战时的无力感和绝望感。

例如,一项情境模拟实验发现,当面对学业失败时,抑郁青少年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内部原因)、这种失败会持续下去(稳定性原因)且会影响他们的其他方面(普遍性原因)。诸如:

“我真的太笨了。”
“我就知道我永远都学不好。”

“我不管怎么努力都没用,我就是考不好。”

这样的话,失败就会变成注定的,无法改变的,由此产生无力感也就不奇怪了。

相反,那些能够采取更加积极和灵活的归因方式的孩子,更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保持积极的心态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他们会将考试成绩下降,归因为:

“我这次没有复习好。”
“这个题目太难了。”

“我最近学习状态不太好,需要及时调整。”

这种归因方式有助于他们保持自信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两相对比之下,就会发现,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归因风格,对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影响巨大。

2


(3)阿伦·贝克的消极自我图式模型

该模型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支持。

一项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发现,抑郁患者在面对负面刺激时,与自我相关的脑区活动显著增强。抑郁是三种主要的消极认知图式被激活的结果:

消极看待自身;
消极看待周围环境;

消极看待自己未来。

这些消极的认知图式起源于童年期的经历,潜藏于个体的潜意识里。一旦遇到相似的情境就会被激活,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任务的主观判断。

可以简单理解为:自信心。

班杜拉的理论在青少年抑郁研究中得到了实证支持。

一项长期追踪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低的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压力、社交挑战或家庭冲突时,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抑郁情绪。他们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不善于寻求外部帮助或利用可用资源来应对困境。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不仅限制了他们的能力发展,还加剧了抑郁症状的形成和持续。

3

【四】

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背景,其氛围和互动模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一项针对家庭互动模式的研究发现,父母之间的冲突、缺乏情感支持和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均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增加显著相关。特别是,那些经历过父母严厉惩罚、频繁干涉或忽视的青少年,其抑郁风险显著增加。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经常遭受父母言语或身体虐待的青少年,其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比未经历虐待的青少年高出近两倍。

(2)学校环境

学校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学业压力、同伴间的竞争以及校园霸凌是导致抑郁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业成绩不佳、社交技能欠缺或遭受过校园霸凌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绝望。

此外,那些感到在学校缺乏归属感、与老师关系紧张或缺乏支持的学生,其抑郁症状更为严重。这种负面的学校环境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业表现,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长期损害。

(3)社会压力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兴起,青少年面临的社会压力日益加剧。

一项关于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频繁使用社交媒体并受到负面评论影响的青少年,其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频繁用户。特别是对于那些过度关注他人评价、追求完美或担心被排斥的青少年来说,社交媒体成为了他们焦虑和抑郁的源头。

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高期望值的压力也限制了青少年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的空间,进一步加剧了抑郁的风险。

综上,家庭只是导致孩子抑郁的其中一环而已,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父母,不仅不客观,也不会真正有利于孩子们的康复。

来源: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作者:周治琼 (医院心理医生 二级心理咨询师)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