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52——自性化

漫语田 2024-03-08 09:59:39 阅读次数:0

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坚定勇敢地建立自己的附近

很多人都知道PTSD,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因为战争、地震、死亡等重大灾难性事件触发的各种症状。但大部分人可能并不了解cPTSD,即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PTSD不同,它是由人为的、微小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持续的创伤造成的。比如家庭暴力、情感虐待,包括忽视、冷漠、轻蔑、嘲讽,等可能造成cPTSD。


与PTSD一样,cPTSD的核心症状是「情绪闪回」,即便在你成年之后,只要遭遇不良对待时,你立刻会表现出强烈的恐惧、羞耻、疏离、愤怒、悲伤或抑郁,这样的经历让你回到了小时候那个孤独、无助的状态。

其次是「自我贬低」,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感可言。习惯性无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认为自己不配被帮助、被善待。甚至不停地给自己找茬,不停地贬低自己、矮化自己。

最后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社会功能减退,他们无法进入亲密关系,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日常的工作、学习任务让他们感觉困难重重。

cPTSD患者常常陷入「孤岛」困境,过往的经历让他们对「周遭」及「世界」没有什么信任,难以从身边的人和事来汲取养分,因此个人成长的议题将卡顿于某个阶段。除了寻求咨询、阅读心理学书籍外,更重要的需要自救。

今天看到人类学家项飙在采访中说的一段话颇有启发:「面对一个很不稳定、不太好的世界,你要坚定、勇敢地建立自己的附近,不要牺牲日常。勇敢是一种信任,它可以非常具体,信任到什么程度,你可以自己观察,不断去调整。」

是的,当人们表达「我改变不了世界」时,其实是在说「我改变不了周边」。换言之个人只有建立了对「周边」和「附近」的信任,才有可能实现对更大范围的信任。

所以不仅是对cPTSD患者,作为普通人同样如此,我们应当努力地、勇敢地来「选择」或亲手「建造」自己的附近,着眼于当下的关系和可以开展的事务,从具体和日常中寻找信任感。

1


【二】

论不服从

今日问题「大多数人庸庸碌碌一生,一事无成的本质是什么 ?」


被规训、缺乏想象力,做事循规蹈矩、顺从、随大流,潜意识里对于「与他人不同」感到焦虑,甚至是恐惧。

个人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跟随大多数人或者集体去行动,因为他们从小就知晓了「枪打出头鸟」的道理。

一般来说,随大流比较稳妥,没有「高回报」但也避免了「高风险」。即便「随大流」没有获得收益,但有这么多人一起垫背,心态上也能找回一些平衡。

比如大学生毕业后看到大家都在考研,虽然自己其实没那么想考,但同学们都在备考,家人说「考研后平台就不同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那我还是硬着头皮准备吧,那些我原本可能「擅长的」或者「感兴趣的」事,只能先搁置起来。备考的过程是痛苦的,一次两次的考研也很难说能考上心仪的院校,有些人有能力考上研,但却没能力读研,最后勉强毕业,可能面临的难以就业的大势。即便努力了两年三年没考上,家人朋友也不是不能理解。

而「独立思考」做出选择,个人不得不背负上巨大的成本,一方面是「与众不同」本身会被大家所怀疑、侧目、鄙视、排斥;另一方面个人的「风险偏好」选择并不相同,大部分人不愿意也没能力去承担「特立独行」所带来的可能的「高风险」。

还是上面「考研」的例子,如果一个本科毕业生冒着违抗父母意愿的风险,选择了跟大多数人都不同的道路,他可能先去找了份工作,或者自己创业,有一定的概率做得出类拔萃,但也有相当高的概率一败涂地。做得好了不必多说,做不好了就会落得埋怨,「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总而言之,有勇气「独立思考」「独立选择」是避免庸庸碌碌的重要因素,但勇气不是人人都有,做出独立判断会伴随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这是最大的掣肘。

2


【三】

均值回归

咨询中接触过不少事业上做的很好的父母,比如高校教授、企业主、行业精英、高级教师、医生等,这些家长在各自领域都是佼佼者。可人到中年,他们却遭遇了新的困境,从小在优渥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却「趴窝」在家,并未像大家期待的那样成为行业精英,甚至表现出严重的退缩行为。


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遗传」,根据遗传学研究,人类智商的遗传率在70%-80%,但显然这无法解释上述情况。还有个概念叫做「均值回归」,也就是父母的极端特征不完全会遗传给下一代,后代这一特征会慢慢向群体平均值靠拢。英国科学家高尔顿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测量了205对夫妻和他们的928个成年子女的身高,发现父母身高很高时,子女通常比普通人高,但却比父母矮;反之如果父母很矮,子女高于父母的可能性更大。后来他将这一研究拓展到其他范畴,不论从身高体重、运动能力还是智力、职业成就等,均表现出「均值回归」的特点,父母水平越高,子女的成就大概率会超过平均水平,但却难以赶超父辈。

另一点是「成长环境」,父母个人能力强,这种状态让他们误以为自己也是「教育专家」,只要按照我当年拼搏努力的方法,孩子也能肯定也能成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展现了强烈的控制欲——你得按照我的思路来执行,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探索的权利」,也就导致了孩子「自性化」的部分未能得以发展。这种思维惯性还有一个体现,就是家长习惯性地对孩子产生过高地、不切实际的期待,在子女教育上极为严苛,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娱乐和放松,导致孩子不堪重负,行为偏差,甚至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当然还有些事业型父母容易出现的一种状况,就是家长忙于工作,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只关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却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比如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这也可能造成教育的偏差。

3



【四】

当我们讨论「做自己」到底指什么?

很多心理学家都谈到过「自我」的重要性,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把「自我实现」作为最高层级的目标,卡尔·荣格认为「自性化」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目标,当然我们也经常在生活中听到「活出自我」,或者「be yourself」,那当我们说「做自己」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自我身份,这一身份有别于任何其他人,荣格心理学中所指的「自性化」是说「个体有意识地以一个人的身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一过程是不断进展的,它可以被视作一个阶段目标,也能被作为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

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被认为是「自性化」的重要阶段,女孩伴随月经初潮、男孩第一次出现遗精,她/他们第一萌发了「自我意识」,开始有了独立的喜好和兴趣,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谈论一些可能在家长看来「浪费时间」的事情,对于父母的管教和约束有了抵触和抗拒。理想情况下,家庭会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成长,去探索个人身份、性格和自我,即便孩子们的想法和行为有悖于家长对他们的期待,依然能够允许孩子们自由地发展。

如果父母出于种种缘由无法接受孩子的「自性化」,这一过程将会受到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孩子不被允许表达一切负面情绪,包括但不限于「悲伤」「愤怒」「沮丧」「担忧」……孩子们就无法了解或信任自己的种种感受。

而到了成年早期,他们将会继续自身「自性化」的过程,通过选择学校、专业、朋友、恋人、职业、爱好等来完成这一过程,成功实现「自性化」的人可以对自己有更多的「觉察」,他们清楚自己的喜好,能够不费力气地对不喜欢的人和事说不,而且重要的是他们敢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面对困境和挑战,有勇气「独立思考」并且付出行动。

如果上述过程受阻,个人就无法充分实现「自性化」,他们可能会缺乏清晰的自我边界,如果自己的意愿与家人不一致,他们往往缺少勇气去追求个人目标。伴随而来的是焦虑和抑郁感,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在面对学习工作或人际关系时,体验到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因而心理治疗/咨询中,正是依靠给来访者提供一个自由的表达空间来发挥作用,他们可以安心地表达个人想法、感受和欲望,而且不必担心被批判、评价和审视。

当然成年后去探索「自性化」还有许多其他途径,比如通过对艺术的欣赏,并不局限于走进心理诊室这一条路。

4


【五】

当我们讨论「做自己」到底指什么?

最近沉迷于《塞尔达·王国之泪》,熟悉的人物背景、同样的操作设备(Switch),但是增加了「天空」场景,林克不仅能在「海拉鲁大地」上自由驰骋,还能上天入地。如果说《旷野之息》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叫做开放世界游戏,那么《王国之泪》无疑让「开放性」有更进一步的体现,游戏中只要你看得到的场景,你都可以操控林克前往。


这款游戏吸引我的地方其实还不在于此,而是它异常丰富的游戏属性,「究极手」「通天术」「倒转乾坤」,玩家可以发挥想象力,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菜鸟玩家(比如我)想要打怪,可以用最初级的、最本能的方法,一刀一刀地砍,或者躲在暗处射箭。高端玩家通过建造飞机、坦克或者各种武器装备,进行降维式打击。战斗系统没有等级之分,想怎么战斗可以利用当下的装备、地形、天气来进行,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跳过Boss,不救公主,完全忽略主线剧情,刷刷神庙、收集克洛格、做做食材也是有趣的体验。

玩家的「自主性」和「自由感」极大地得以释放,这个过程很像是自由写作,没有人命题,也没有人阅卷,我们不必为了取悦谁而写作,也不必揣测有没有跑题,而是可以依据自己当时的感受进行创作,自由表达会带来强烈的满足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被布置太多任务了,准时起床、按时吃饭、上班下班、定点睡觉,分不清东西南北,找不到昼夜晨昏。但在“海拉鲁大陆”上,你不用被拘束,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尝试每一个点子,不感兴趣的事情可以丢到一边,不想折腾的可以直接跳过,没人对你发号施令,你就是自己的模样,拿起手柄,打开游戏,放空大脑,去享受“任天堂”和《塞尔达》给你带来的简单快乐。

人生本该如此,它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5


【六】

标准答案的弊端

中学时写练习题,总会想着对照后面的标准答案,好的情况下是做完后再对,评估自己当前掌握的程度,查漏补缺。但有些时候题目做到一半便忍不住要查看答案,甚至想要在解题的每个环节都得到「正确答案」的指导。


「标准答案」的好处能让我知道自己是否处于正确的解题思路上,及时纠偏,不会错得太过离谱。

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一是让人放弃主动思考,直接走捷径,当你习惯于寻求标准答案后,它总是可以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最省力的办法得到最正确的结果,这种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很难不上瘾,你将慢慢失去「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标准答案成为了你的思维和行为定式。

二是一些发散性题目或任务本就不存在「标准答案」,但很多人没有标准答案就无从下手了,他们会拖延、等待,观望别人会怎么做,试图从好学生的答案中获取经验,但你拿到的题目只是看起来跟别人像而已,实际上千差万别,根本没有现成答案可以抄袭。

三是对于「想象力」的抹杀,长时间「对答案」的过程会限制其他解题思路,这并非可有可无,「想象力」中蕴含着「创造性」。我们需要识别出约束自己的条条框框(包括标准答案),用各种方式对做对抗,保护自己的「想象力」。

- End -


作者: 申晨煜,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

申陈昱名片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