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一个来访者被周围朋友评价为高冷,不会主动关心别人,Ta自己解释为不愿意跟别人聊闲天,“这是浪费时间”或者“这是无效的沟通”。我好奇“那什么才是有效的沟通?怎样才是不浪费时间?”在Ta的印象中,聊天一定需要带着目的性,比如为了解决矛盾、为了使得事情有所进展。有时候甚至需要功利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人和事,Ta才愿意去花时间了解和沟通。
可Ta说着说着意识到“不聊闲天儿”可能有些不对劲,因为这让生活变得无趣,而且充满了“政治正确”,那些有趣的人和事离Ta越来越远,而自己的情绪也逐渐表现出抑郁和过分担忧的状态。
成长过程中有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了我们不喜欢“聊闲天儿”,比如在原生家庭中缺乏轻松而温馨的环境、学校的某个老师曾因自己聊天而严厉的批评指责,或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聊天对象等等。这些都让我们以为“聊闲天”、“说废话”是不对的,逐渐使自己丧失掉了这种能力,但与此同时可能丧失掉的还有“情绪排解的通道”和“获取快乐的源泉”。
【二】
一个来访者向我抱怨有无休无尽的工作等着Ta,每周要经历996的“福报”,周日也丝毫不敢怠慢,“做完了又能怎样?后面几周还有无数个任务等着自己,而且个个都有挑战,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得好”。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回应Ta,细细想来自己最近何尝不是这样,阅读、备课、做咨询、写作,整天疲于奔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因为疫情关系,早就计划好的出行也一再延误。
刷公众号时看到李松蔚老师的问答篇,学生误认为他能轻松的理解来访者,并且很容易就能给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但在他的回应中,事实并非如此,他在推演干预措施时甚至需要反复四五次,而且每当面对来访者,他也坦诚,即使精心准备,有时也难以达到让自己满意的效果。
我们时常难免陷入委屈——“凭什么有的人可以那么轻松,而我就得这么费力地活着”。“其实不必陷入这种自怜,没有谁的人生是不费力的,也许有,但至少我们不是。既然不是,我们就费力地、好好地生活下去”。
【三】
一位焦虑症患者偶然间看到新冠肺炎的新闻后,控制不住地担心会被传染,行为上表现出反复清洗、不敢乘坐公交地铁,Ta会反复向周围求证“我这样不会感染Covid-19吧”,并且期望得到确定不会感染的答复,可不论家人和医生如何解释安慰,Ta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慌情绪,而且认定对新冠肺炎的担心会持续下去。
可半月后Ta来复诊,对新冠的担心竟已消散,我很好奇怎么会这样?Ta解释为“在乘坐了各种交通工具后,自己依然安好,没有任何感染的迹象,所以自然就不再担心了”。前后两种状态简直判若两人,但这样的说法并不能说服我,我继续追问,Ta才说“其实是因为最近跟朋友的关系出了问题,整天为此烦恼,这才没时间和精力顾及新冠肺炎的事情”。
神经症患者惯常如此,在遇到了某个困境时,感觉人生会卡在这过不去,继而出现各种焦虑、强迫、疑病等烦恼,可偶然的境遇就能让Ta如释重负,可一般“好景不长”,没过几日又会重蹈覆辙,只不过换汤不换药而已。
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不妨回顾一下过往的经历,你可能发现自己只是在一个接一个的“焦虑的轮回”中度过,那这些烦恼还有必要么?
【四】
一位焦虑者很早就得知了正念冥想能够缓解症状,可对于如何做到“不加评判地接纳一切”感到困惑,认为这是开始冥想之前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不然Ta很担心冥想是否真的管用。为了搞明白正念冥想缓解焦虑的机制,Ta查阅了很多资料,但始终未能开始实践。
C.C.霍鲁日在描述静修实践时说:“为了获得静修主义经验,所需要的不是学习耨中知识。获得这样的经验必须通过非常专门的经验……彻底融入长老的经验和个性之中……在世界各地完全相互独立地产生的其他精神传统里,在佛教、道教里也都有同样的现象。”实践活动不是从懂道理开始的。
【五】
有时疑病焦虑的出现继发于家人或朋友的离世,尤其是经历父母亲的离去,这可能是Ta们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死亡的气息,病痛、衰老、呻吟、窘迫、无能为力、悲惨,种种体验都会让人产生不适。Ta们可能开始需要认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死亡焦虑的存在,Ta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地审视着自己的身体,一旦出现丝毫的不舒服,就会想到最不好的结果。
欧文亚龙曾经这样表述:“失去父母使我们碰触到自己的脆弱;如果父母都无法拯救他们自己,谁来拯救我们呢?父母离去之后,我们与坟墓之间就再也没有别人了。正相反,我们变成了子女与死亡之间的屏障。一位同事在父亲去世后的体验可以作为例子。他很早就已预料到父亲的死亡,因而能平静地接受这个消息。然而,在返乡参加葬礼的飞机上,他却惊慌失措。虽然他是个经常旅行的人,但他突然对飞机是否能平安起降失去了信心——好像他对抗不确定性的屏障突然不见了。”
【六】
当代年轻人日常,明明有很多书还没读,每隔一段时间还是会再买一些新书。明明已经进入了一段稳定的恋情,可心中还是期待新的感情。明明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还是会羡慕那些更高薪更有挑战的职位。
“盘点你的福气!我们怎么会忽略这个令人获益的简单训诫呢?通常,我们并不在意我们真正拥有的和能做的事,反而想着自己缺少的和不能做的事,或有由于微不足道的忧虑和名声或自尊心受到威胁,使我们的成长受到阻碍。牢记死亡于心,就会对数不尽的存在的馈赠抱持欣赏和感恩之心。”(欧文亚隆)
不满足于现状,当然算不得什么问题,它一定程度上督促着我们变得更好更优秀,但还是要警惕不要出现“一山望着一山高”的状态,这会让人心理失衡、焦躁不安。
- End -
作者: 申晨煜
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
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