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人性追求快乐,回避痛苦。抑郁者有时为了回避痛苦情绪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表现。
有时会出现非真实感,对周围环境与自我的感受不真切。有人描述为“自己与外界环境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层隔膜,本来熟悉的人和事变得陌生起来”。
还有些人会不自觉地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审视自己和周遭发生的事情,从参与者变成旁观者,继而切断个体与痛苦情绪的联系。
一定程度上这些方式都有助于隔离或缓解痛苦,但如果把这些当成日常,会使个体逐渐丧失现实检验能力,更加无法发展出健全的自我。
【二】
几乎所有的神经症都认为自己的问题很严重而且很特殊,而不论客观上轻重程度如何。两个同样被诊断为疑病症的患者,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对方的病症,甚至会认为“Ta这个病有什么好担心的?我的病才需要关注”。类似地,洁癖的病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何会有人纠结于某个特定的观念而无法自拔。这些都可能与每个个体信念中的“自我独特性”有关。
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谈到“死亡焦虑”时说道:“我们每个人,从早先的儿童到长大成人,都紧紧抓住一个非理性信念,那就是自己是具有独特性的。极限、衰老、死亡,这些可以适用在他人身上,但对我来说不适用。人在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是不会受伤的、不会毁灭的。在生命之初就可以找到这种原始信念的起源。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初期都是极端自我中心的时期,自己就是全世界,和其他客体或生命之间是没有界限的。每一个念头都不需要个人努力就能得到满足,想法能产生实际结果。人与生俱来有一种特殊感,并将这种现成的信念当做盾牌来对抗死亡焦虑。”
同样的遭遇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我们能够做到轻描淡写,但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内心会认定这些负面的事情不会也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
【三】
一般来说神经症患者会有比较强烈的倾诉欲,焦虑者想要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担心,疑病者想要有人能倾听并告知自己“你的担心是多余的”,强迫者更是希望一遍又一遍地把自己纠结的心事讲给别人听,并且希望获得肯定的答案。如果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机会,患者就会陷入恐惧不安当中。
每个神经症患者的信念中存在着一个全能的拯救者,永远关注着、保护着他们。这个角色可以是家人朋友,也可以是治疗师。通常情况下,终极拯救者的信念能够提供相当多的慰藉,但也有很多原因能够导致这种防御机制的崩溃,使他们重新陷入不安。
神经症患者必须理解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虽然倾诉能够有所帮助,但这是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欧文亚隆曾说道“治疗就像生活一样,不可避免的基调是个人的努力和独自的存在。”
【四】
卢梭在《忏悔录》中说“我在世上曾经做过些什么事,曾经思考过些什么问题,曾经怎样做人,全都记录在此。不论好事或坏事,我都同样坦率地陈述;既不隐瞒坏事,也不添加善行。”“如果我当初行事卑劣,我就自我揭露我卑劣的行径;如果我行端品正,为人正直和道德高尚,我就坦诚记述我端方的人品和高尚的节操。我已经敞开了我的心扉,让你亲眼看它是什么样子。”
卢梭在书中坦诚了自己做过很多龌龊卑劣之事,但他或许是唯一一个把真实的自我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人,因此才显得磊落、问心无愧,正因如此,他才有勇气说“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这就是我所做过的,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这样的人,无论善与恶我都坦率地写出来。请您把无数的众生叫到我面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真诚是自我接纳的前提,神经症患者如果能把焦虑、强迫、疑病或嫉妒情绪开诚布公地呈现出来(至少是对自己真诚),而不是把它们当成禁忌,那对自我的困扰也能减轻不少。
【五】
药品说明书可以提供相当丰富的信息,主要成份、适应症、用法用量等,还有对患者来说最重要的一部分——不良反应说明。
可就是这个最重要的部分让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对药物望而却步,轻则头昏、乏力,重则共济失调、震颤、黄疸,严重的可能产生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作用。
认真看完不良反应的还能继续服药的可谓是“真的猛士”了。但大家可能会忽略的一个重要信息——不良反应是根据出现频率进行分类的,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十分常见≥1/10,常见1/100~1/10,偶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十分罕见<1/10000。很多人会选择性忽略这些重要信息,甚至以为只要出现在说明书上,就一定会发生。
对待说明书,要不就不看(遵医嘱),要看就看全面一些,不然就会自己吓唬自己,尤其焦虑、疑病患者,能不看就别看了。
【六】
欧文亚龙曾经描述过一个晚期卵巢癌患者,她在得知自己罹患重病之后纠结于要不要去做最后一次旅行,身边很多亲朋都劝阻她,可一次做梦梦到因肺癌去世的父亲,他在梦里告诉她“不要像我一样在家喝着补品等死,去非洲——生活。”她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去了非洲,尽管因病情缩短了行程,但她仍然满足地饮尽了生命最后的汁液。
面对死亡,许多绝症患者虽然体会到了强大的焦虑和恐惧感,但有些人反而认为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没有什么比当下更重要,他们开始直面人生,清晰地知道了哪些是自己想做的,哪些是毫无意义的。
普通人可能无法体会这一点,但至少听过——“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人们总是在“Deadline(死线)”临近时,才能心无旁骛地、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这其实就是普通人面对“死亡焦虑”绝佳时刻,它带来的不单单是焦虑,还有活在当下的体验。
- End -
作者: 申晨煜
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
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