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4——焦虑、疑病、家庭关系

漫语田 2022-05-13 10:43:31 阅读次数:0

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一个焦虑患者被失眠、心慌和疑病困扰许久,谈到他的家庭,在兄长过世时,他由于种种原因没能陪着走完最后一程,也没能参加葬礼,这件事没过多久就表现出症状。重新让他假想了一下,如果在哥哥“葬礼”上,他会说些什么,他不停地道歉、忏悔和表达自责,结束谈话后他释然了很多。我们的文化中“葬礼”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活着的人对自我的宽慰。新生命的诞生需要我们庆祝摆酒席,婚礼是向世人宣告两人组成家庭,葬礼是要跟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进行告别,这些不仅仅是仪式,而是告诉自己有始有终,做好迎新送故的心理建设。

640-(5)


【二】

之前在一篇关于“神经症”的科普文下,有人给我留言说自己很瘦,每天都在控制饮食,在计算她的体重指数后,我提醒她可能是“厌食症”,但遭到了她的抗议和表达不满,她解释到“自己有很规律的健身,也有自律的饮食,生活并没有很多冲突”,并表示留言给我并非要寻求医治和帮助。

当时我不以为意,甚至在她说我只会“拿着诊断标准”生搬硬套时,我还心存“好心当成驴肝肺”的想法。

偶然间看到曾奇峰在《幻想即现实》一书中写到——“一切‘综合征’之类的诊断都是现象学的诊断,不是病因的诊断,因而也就不是真正科学的诊断。要警惕只会下诊断的医生,很多情形下,下诊断是一些医生自恋的表现之一。”

做医生做久了,会产生职业病——试图用你的专业知识解释一切,这就是一种不自觉的自恋吧。毕竟专业知识是你的武器,也可能成为你的禁锢。

640

【三】

一个疑病患者反复要做检查,做完心电图结果没事,没过两天又要做超声心动图,看到阴性结果后仍无法打消疑虑,继续要求做心脏核磁。他的人生似乎被卡在了这个环节,他没有时间再关心妻子孩子,更没有精力继续在工作上实现自己。他总是想着“我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继续”。

在反复检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每次正常的检查结果只能让他得到短暂地宽慰,之后只不过是继续重复,然而人生却停滞不前。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到——“神经症患者的发展在一开始就被阻断了,他们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答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他们个人的难题被相应放大。而普通人能够为他们的问题找出更有意义的解答方法,他们能够不断前进,遇到新的难题,找到新的解决之道。”

640-(6)


【四】

一个患有焦虑症的来访者谈到家庭,父母在她7岁时离异,在那之后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她深知母亲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才把她抚养成人,所以从小就很争气,从重点小学到重点高中,从优秀的大学再到留学国外,她成了周围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母亲对她的要求也一直没有放松过,在她回国工作后,母亲却要求女儿放弃恋情另谋佳婿,这让她彻底崩溃。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会变得很“懂事”,会体察“父亲”或“母亲”的情绪,做事说话谨小慎微,他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工作,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不仅在家庭中,在外也会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而往往忽略自己。但Ta会变得不快乐,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会被别人指责。但又无法从这个怪圈里跳脱出来。

另一方面,单亲妈妈或爸爸也会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维系已经破碎的家庭,在孩子小时候,他们会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不能做除学习以外的事情。到了孩子成年后会通过干预其婚姻来施展控制。等到孩子人到中年,有些家长还会通过“生病”来把孩子拴在身边。

相比于普通人群,来访者中父母离异的比例会更高。从家庭关系的视角来看,Ta不仅要承担起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要承担起作为“配偶”的义务,但这原本不属于Ta。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会让孩子变成父母来弥补这个缺失。这在本质上是为了拯救家庭关系。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你的早年是否被父母过度控制,也要反思一下,为人父母的你,是否也在用同样的方式控制孩子。

640-(7)


【五】

一个住院的焦虑症患者在疾病初期表现为对心慌的恐惧,经过几天药物治疗后,Ta不再感到心悸不适,但紧接着感到胃痛难忍,在家人悉心照料下,胃痛也悄然消失,但Ta又开始担心抗抑郁药物可能引发的副作用,通过一段时间冥想中的“观想法”训练,这种担心也逐渐减退,但Ta接着开始失眠……

阿德勒曾在《自卑与超越》中说道:有的神经官能症患者能以惊人的速度“抛弃”某项病症,而后又毫不犹豫地“患上”新的病症。他们成为了神经官能症的收藏家,不断扩展自己的收藏目录。如果读一本心理治疗法方面的书籍,他们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原来还有更多的神经官能症他们还没有找到机会尝试。

焦虑促使人们不停地在症状之间切换,它们可以无缝衔接,让生活变得永无安宁。

打个比方,焦虑就像亟待泄洪的水库,它一直在寻找出口,当人们把其中一个堵上,它还会找寻下一个出口。对于堵缺口这个目标来说,这样的行为手段都没问题,无可指摘。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原来的既定目标——我们需要看到这个怪圈的存在,并从“堵缺口”这个目标中跳脱出来,才有可能真正缓解焦虑,否则就会“越努力,越焦虑”。

640-(8)


【六】

“你很聪明,就是不学”,“孩子就是懒,努力点就能提上来”。

这是学生和家长最常听到的评论,有趣的是,几乎每个听到这样说法的人,都会暗自窃喜,而不是更加勤奋。

这种评论不论对成绩好的或成绩差的孩子都有捧杀的作用。因为这会给他们造成一种错觉——成功很容易,我只要稍微努一下力就能达到。这对很多成绩差的学生来说就是一块遮羞布,他们不敢表现出努力,因为假如努力了成绩依然很差,那真的太丢人了。

在班级同学之间还会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大家都会嘲笑那些勤奋努力的孩子,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勤奋努力跟聪明就是一对反义词,他们宁愿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

很多老师家长都会有如此的困扰,但如果孩子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这样的评价,他们为什么还要冒险去努力呢?也许一旦他们不再懒惰,就保不住这种深藏不露的聪明孩子的名声了。

640-(9)


【七】

焦虑疑病者常常有眠浅多梦的表现,一个中年患者近半年反复担心自己得癌症,最近总在梦中出现被人责怪的场景,让他烦恼不已。他在几年前在给母亲扫墓时,无意间用铲子铲了其他坟头一抔土,当时被一同前去扫墓的长辈指责了一番,这个情景让他一直耿耿于怀。

说到做梦,大多数人自然想到《梦的解析》(《周公解梦》不算),弗洛伊德认为做梦就是满足白天里未能达成的愿望,是潜意识的表达,而且跟性联系在一起(弗被人诟病的“泛性论”)。但同为精神分析早期先驱的阿德勒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梦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身后潜藏的思想和情感。对梦的解释忽略了科学心理学的前提——梦与性格的关联性以及个体的思想、言行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梦境内容与清醒状态下的思维并不相悖。

这样看来患者梦中出现被责怪感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是梦境内容是时间、地点和人物的重新组合而已。

- End -

作者: 申晨煜

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

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