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26——应该如何看待生活?

漫语田 2023-06-01 14:36:55 阅读次数:0

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人类本能地厌恶不确定,因为不确定会带来无力感,大家总是希望通过掌控事物的发展脉络来进行对抗。但有时候,这种掌控反而引发心理或行为问题。


神经症自不必多说,由不确定引发的继发焦虑远比疾病本身造成的焦虑更具破坏性,所以患者纷纷找寻各种方法来进行掌控。有些会求医问药;有些会不停地倾诉,期待“全能拯救者”的出现;有些会停下来想要先把遇到的问题解决好了再往下继续生活。但以上种种方式很可能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让他们陷入更大的痛苦。


某些习惯的养成也与自我控制感相关,比如很多年轻人出现失眠的困扰,但他们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失眠,而是晚上躺下之后舍不得这么快就睡,因为白天是工具人、是社畜,你的时间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领导或工作,只有夜深人静躺下来打开手机的时候,生活才刚刚开始。这也是一种自我控制。


前几天备课时看到这么一句话:进食障碍患者认为控制饮食是他们混乱的人生里为数不多的可控的部分,他们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也想要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在感到人生失控时,常常会通过在手臂上划出血印子来纾解情绪。


人类本能地排斥混乱带来的不确定感,我们总是希望在混乱(chaos)中建立某种秩序(order)。但不得不警惕,这种秩序也可能带来伤害。


1


【二】

在知乎微博混迹久了,难免被杠,一开始我看到不同意见的人,如果Ta为杠而杠,纯粹是情绪输出,我会直接怼回去;如果Ta言之有物,我会从逻辑层面进行辩驳。但这个模式时间久了难免感到内心消耗,即便是就事论事,双方也很难保持在一个理性的边界内进行讨论。


第一种情况的结局往往是你会跟对方在一个非理性的层面相互攻击,你是个能言善辩的人还好,吵架层面不落下风。但你要是个纠结的人,那就会陷入这样的陷阱——不反驳感觉憋屈,甚至觉得自己怂;反驳了会担心对方会使用更恶毒的言语攻击自己,甚至会威胁到人身安全(线下约架)。


后面这种情况很像强迫观念与反强迫,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如果你是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辩论能力,主要是下意识的反应与口才。要是你无心恋战,那就选择忽视,拉黑是个不错的办法,毕竟“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相忘于江湖”。


2


【三】

抑郁症的一个核心症状是兴趣索然,他们对各种事情缺乏动力,认为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当家人朋友建议看看书、跑跑步、适度建立社交时,他们通常会拒绝——做了这些能有什么用呢?人生不一样还是一片晦暗?


一部分抑郁患者陷入到对“意义”的追寻,甚至开始思考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去往何处”,然而大多数人并不能给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新学到一个词“意义怪”——他们凡事都要找寻意义,在开始一件事情开始之前就要明确动机、目标、过程和收获,要把一件事情的附加值摊开在桌面上,12345列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件事情必须有意义才会想要去完成,没意义的事就没有必要去做。


你或许认为只有工作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正事儿,任何的娱乐放松都是浪费时间,所以看闲书、打游戏时会带着强烈的自责感。结果往往是“正事儿”没做好,娱乐的时候也充满了愧疚。


我不想否认对于“意义”的追求是有价值的事情,但是简单地把事情归类为“有意义”或“无意义”并不可取,这样反而会限制你的行动,你可以尝试寻找生活中“有意思”的部分,这可能才能保证你持续地对生活产生热情。


3


【四】

自律反人性与万事开头难

最近一个出版社的朋友联系我,说要给我寄本《影响力》,要求是半月内读完,并且写个简短的书评。这种事情我两年前肯定是会拒绝的,一是对短时间内完成将近500页的阅读缺乏信心,二是自己实在也不会写什么书评。


但现在我还是愿意这么做,因为如果不借助外力push一下自己,靠自律指定没戏。书柜里至今还躺着不下50本买了却一直没看过的书。


人人都知道读书好,可也不见世人都能做到开卷有益。还不如直接承认自律反人性,别轻易把自律当成目标,也别动不动就立flag。认识到这一点,你才能就坡下驴,给自己创造一些条件来将事情推进下去。


一是可以降低预期目标,比如写论文时不建议想着一次成稿,先大刀阔斧写出来,可以慢慢改嘛。二是学会利用外部约束,“书非借而不能读”就是因为你想着得还,所以才能开始。三是杜绝诱惑,复习考试你就别想着在自己房间里能有好的效果,最好是找个图书馆或自习室;戒烟戒酒你最好就别出入相应场合;总是控制不住刷手机那就搞个锁屏app。


万事开头难,创造便利条件倒也并非目的,而是借助这样的方式培养一些好习惯而已。


4


【五】

“贴标签”是人们常用的认知这个世界的手段,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时,如果我们能用一个概括的标签来对某些人或事进行标记,你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他们的核心特质。比如工作中新来的同事,你可能会根据他的学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来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这会是怎样的人。


按照某一特质进行分类是“贴标签”之后自然而然出现结果,如果你仅仅根据一个人的某方面特质进行归类,那势必会形成某些刻板印象,比如“地图炮”就是这样,你会下意识地认为东北人就是好勇斗狠的,河南人就是喜欢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山西人就是爱吃醋等等。但显然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说辞。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对立的观点,比如说到底美国人是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少网友打着爱国的旗号只去关注美国阴暗的一面,比如枪支毒品泛滥,但他们可能并未真的在美国生活过,而是根据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就得出结论。而真正在美国生活的人可能会说这些并非生活的常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这是一种认知方式,下次当你再遇到不同的观点,你要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出现了刻板思维。当你去了解具体的人和事,你可能也会变得更加宽容,而不是暴戾。


5


【六】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别人说出一句话之前就感受到他们的悲伤、愤怒或是寂寞的情绪?一首歌听到一半时就能根据乐感猜到接下来的旋律。或者在跟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因为过度在意对方的看法而无法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果你的答案是“有”,那么你就可能属于高敏感性人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他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高敏感性特质不算精神疾病,而是一种人格特质。人群中大约有15%-20%属于此类。


敏感的特质就像一个放大器一样,它可能会让你对某些事物异常敏锐,很多艺术创作者都有这种特质,周杰伦曾经在节目中展现过自己的“绝对音感”,张国荣在采访中提到他本人与《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有相似之处,舞台表演对他们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蝶衣在唱京剧时跟他本人唱歌、演戏都像着了魔。还有一些作家、画家、导演,他们在创作时都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细腻与敏感。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可能饱受高敏感带来的伤害,张国荣因抑郁症跳楼自杀,陈奕迅也曾经饱受双相情感障碍的折磨,梵高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症(有说双相情感障碍)。


高敏感性是天赋,也是负担。我曾经见过一个女孩在描写色彩是细腻的笔触,似乎在她的世界里,颜色的分类要比我丰富十倍。但也见到过她因为人际关系的敏感而显得格格不入。尝试去了解并接纳自己高敏感的特性,它不仅会带来麻烦,还可能会有非凡的洞察力、创造力和激情。


- End -

作者: 申晨煜

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

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