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44——「being」与「虚无」

漫语田 2024-01-11 16:55:00 阅读次数:0

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虚无主义是哲学中的抑郁症,
反过来说抑郁症是现实中的虚无主义


我们常常审视自己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但不幸的是,这样的审视往往带来「虚无感」。每天一大早从出租屋醒来,挤着公交地铁去上班,工作内容乏味单调,还时不常地被领导批评指责,加班是日常便饭,熬到九十点钟带着疲惫回到房子里,好不容易等到属于自己的时间,打游戏、刷短视频导致睡眠不足。



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时长感慨「我们为什么把生活过程了这幅样子?」「这样的重复到底有何意义?」

世界是冷酷的,每次我们向「老天爷」要意义,但上天却毫无应答,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于是我们陷入虚无带来的消沉中。

加缪将这种虚无感的来源归因于荒谬(Absurdity),世界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和目的,这是常态,它只是存在于那里,没有好恶、没有回应,这本身并不荒谬,而恰恰是人们对于「意义」的追问,才使得这个世界对你来说变得「荒谬」和「虚无」起来。

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阐述了他的解决方案,西西弗斯出怒了众神,被罚将巨石一次又一次地推上山顶,但巨石又会瞬间坠落山崖,周而复始,他永远在做一件无意义的事。但加缪在小说的后半段写到,西西弗斯面对这种荒谬,采取了藐视的态度,他不再企图从周而复始中获取意义,而是用一种积极的态度享受推石头的每一刻。我们可以采取同样的态度,放弃对日常生活意义的探询,而是用一种体验的态度感受当下。

「荒谬」和「虚无」的另外一个来源,是我们总是「听到」「看到」他人生活中构建出的「意义」和「价值」,谁谁谁获得了巨额财富、某某某得到了事业的进展,旁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值得,相比起来,自己就相形见绌了。

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听到」「看到」的并不能反应真实世界,朋友圈中展示的只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那部分而已,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单调」而「乏味」的重复。我们需要将自己的遭遇平庸化,你并非运气最差的那个人。

1


【二】


being是个动名词


克尔凯郭尔曾经讲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人生就像一个醉酒的农夫驾着马车回家,表面上是农夫驾车,事实上是老马拖着农夫回家。因为农夫喝醉了,根本没有清醒的自我意识,然而老马识途,这才能把农夫拖回家。



人的一生就犹如在这样一条回家的路上,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之中,只有当一个人清醒的时候才能够决定自己真正要走的路,也就是做真正的自己。

前者显然比较容易,随大流、人云亦云是常见的方式,我们习惯于伪装自己、遮蔽内心真实的感受,扮演他人所期待的角色,而放弃做真诚的选择。而做真正的自己意味着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活」的同时必然要担负起相应的代价,这种不确定性让人恐惧,比如担心自己操纵马车时会带到沟里。

但这恰恰正是「存在」的内核,人的存在在英文中被称为「being」,它不是个名词,而是个动名词,人的存在的本质不应该是被注定好的,而是个体不断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换言之,存在就是选择,而选择就意味着代价,我们只有接管套在马嘴上的缰绳,并且愿意承担「不确定」的代价,才有可能选择人生之路,并且成就自我。


2


【三】

掌握自己的话语体系

临床上遇到的一个案例,每次住院都是母亲带着女儿来就诊,医生查房询问病情时,母亲一般主动接过话头,只有医生阻止后女儿才能讲两句。妈妈认为女儿病得不轻,不是医生出身的她对于孩子的疾病有自己的理解,孩子手抖,她认定是碳酸锂中毒导致的,但翻看既往的检查结果锂浓度均在正常范围,但妈妈给出的解释是虽然某一次的结果是正常的,但把每个月的检查结果加总起来,就高了,管床大夫解释了「浓度不能直接加」,但这个母亲依然坚持己见。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似乎也渐渐认可了母亲的说法,认为自己是有病的,而且没办法正常上学。但实际上她并不符合任何一类精神疾病。

联想到精神科的一个疾病——对他人的做作障碍(Factitious disorders imposed on another):又称为代理人Manchausen综合征,护理者虚构别人的症状,特别是子女、晚辈、弟妹等需要照顾的人。严重一些的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则会向所照顾对象的饮用水、食物中投放有毒药物。他们会持续地制造躯体和/或心理症状,目的是为了谋求病人的身份,获得医疗上的关注和同情。

孩子可怜可叹,她失去了对自己疾病的解释权,尚未成年的她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自我意识,也从未掌握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只有萌发出「不是我有病,而是我妈认为我有病」的认知,才可能摆脱。


3


【四】

「弃局」与「自杀」

刷短视频刷到了罗翔老师,一如既往地在聊「人生哲理」,他说「你在打牌的时候,即便抓到一副最烂的牌,也不能弃局,再差的牌你都应该打下去。有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烂牌最后却赢了,觉得会赢的一手好牌,反而输了。」



没人会报着必输的心态去打牌,但我们想要从随机中建立秩序,这就是人的自我欺骗。老实说,我在打牌的时候从没有因为牌太差而弃局,但在生活中常常因为遇到难题而想要放弃。

西西弗斯周而复始地将巨石推到山顶,他要永远地、并且没有任何希望地重复着这个毫无意义的动作。这无疑是一场悲剧。这是宙斯对他的惩罚,除了自杀,他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停止这种荒诞的无意义行为。

但西西弗斯非但没有做出自杀的选择,反而在每天推石上山的过程中,给自己的行为注入了意义,「他爬上山顶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理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所以面对随机的牌局和荒谬的人生,我们不是必须要弃局或自杀,而是可以正视「命运」,承担痛苦,加缪说「当我们坚定地再一次踏入世界,爱变能因此而诞生。」


4


【五】

出神竟能养神

五一假期去了园博园,很多省份都有建园,溜达着就走到了山东园,提起山东自然要数趵突泉了,带着孩子很自然地坐到亭子里歇歇脚,上午十点的阳光正好,泉水反射后恰好打在视网膜上,波光粼粼让人眩晕,我一边怀抱孩子喂着苹果,一边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一种「出神」的状态。



回想起来,当时的感受是不真切的,周围发生了什么我全然不知,手里机械地拿着苹果薄片送到孩子嘴边,大脑像是完全放空了一般,意识不到我的存在,只剩下阳光和翻滚的水面。

大约过了五分钟,孩子叫唤了一声「爸爸」,我才回过神来。不由地感觉放松惬意、通体舒畅。

「出神」竟能「养神」!

正念冥想与此相似,当我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一点时,比如观呼吸训练,便有可能进入一种「无我」的境地,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而是活在当下的极致。

这种体验容易出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阳光、泉水、新鲜空气、竹林都是很好的助手。而人造设备往往与此无缘,手机、电脑、打印机便是此类。


5


【六】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目的论)

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个人当前所遇到的困扰或问题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甚至有这样的解读——「过往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你」。由此可以轻易地得出这样的推断,「我之所以是现在这幅鬼样子就是因为当年爸妈不给力」。



这无疑是一种「决定论」,其对个人的好处在于可以免除自我的责任,也就是「我无需为当前的状态负责」,「我可以有一个讲得出口的理由来做挡箭牌」。但弊端也同样显现,「决定论」否认了「自我」在当下的主观能动性,它用一种「静态的」视角来看待个人的发展,这是对「自我」和「自由意志」的否定。

与此相对应的是「目的论」,「我之所以这样归因其实是为了服务于我当下的目的」,比如「我就是不想承认自己要为眼下失败的人生承担责任」,不担责想必是轻松的,但我也必然会继续维持当前的状态,如果把「自我实现」当成是人生目标的话,不担责肯定是最大的阻碍。

采用「目的论」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把一些潜意识的困扰浮现于意识层面,让那些「我不能」的状态悄然更替为「我不愿意」,这就是个人转变的契机。



- End -

作者: 申晨煜,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

申陈昱名片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