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18——可能的方案

漫语田 2023-01-14 14:20:59 阅读次数:0

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2011年我刚来北京就去参加一个“音乐治疗培训项目”,期间外籍老师引导我们做想象——“如果在白天,你们抬头看天空,能看到什么?”我回答到“飞机”。“如果是晚上呢?”我仍然回答是“飞机”。老师给我的评论是Obsession,查了有道词典——是“迷恋、困扰”之意,当时我还不理解,怎么说两次飞机就迷恋了。

后来接触精神病学,发现Obsession还有强迫观念的意思,就是个体固着于某个问题不能自拔,甚至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身没有意义,或者反复思考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时,你仍然无法控制地要去思考。这会让人付出代价,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被无穷尽的思考所占领。

你会想要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至少要思考清楚,才能让生活继续下去。但这么做就上了强迫观念的当,你会变本加厉地去发掘问题背后的问题,即使你解决了第一层,还会有第二层、第三层……等待着你。

那该怎么办?看到一个朋友留言:除掉一片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上新的花花草草。颇有启发。

微信图片_20230113145033

【二】

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父母带孩子来到咨询室,想让咨询师帮忙改变孩子的某些行为习惯和认知模式,这其实就把咨询师放在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你站在父母一边,去要求孩子做改变,那么结果很可能是让孩子认为你是父母的帮凶,无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但反过来,如果你仅仅站在孩子一边,跟孩子一同指责父母,甚至相互传递一些“父母皆祸害”的观念,恐怕也不能够让咨询持续下去,毕竟是父母在付费(狗头保命)。

在面对这样的来访时,家庭治疗的模式可能会有帮助,将父母和孩子一同拉入到咨询中,尝试去协调和满足双方或多方的需求,当然这里很可能需要各方都做出一定的妥协。但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满足一方而去损害另一方”。作为咨询师,我们应该对家庭关系加以利用,这是最直接的力量,也可能是最有效的力量,而不是单纯地站在父母这边去指责孩子,或者把孩子拉到自己这边,孤立父母。

微信图片_20230113145438

【三】

不少男性受困于“处女情结”,在得知谈了很久的女朋友不是处女后,他们可能会感到非常纠结,一方面感到真的喜欢对方,如果因为非处女就分手未免太过可惜,也会显得不够有担当;另一方面,他们一想到女友曾经跟别人发生过关系,就如鲠在喉,难以接受。

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还没办法轻易跟别人讲,他们担心别人会因此嘲笑自己。所以常常会陷入思维困境,甚至因此出现强迫观念。

如果能做到自洽,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那些有处女情结的人,一定是潜在观念中认为处女情结是有意义的,这一点从进化心理学中有大量的论证,比如处女情结可以增加亲子确定性。虽然社会观念越来越开放,对“处女情结”的批判也越来越多,但你不需要因此而感觉自责,有处女情结并不能代表落后或者错误,更不需要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而压抑自己。

道德规范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论你有没有处女情结,你只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即可,没有必要对他人的选择指指点点,你也不需要生活在别人的观念中。

微信图片_20230113145836

【四】

很多人在一开始做事情时总是踌躇满志,Ta会想象着写完论文就可以拿到想要的学位,阅读完一本书就能增长对某方面的见识,或者只要我能坚持每天健身半小时就能拥有良好的体魄。但结果常常是心血来潮没几天,就半途而废。

人们之所以无法做到自律,是因为在做的过程中一直看不到任务的反馈,所以内心对于何时能够完成任务存在疑惑,这样的思维习惯会导致对成功的信心不足,或者让人产生“畏难情绪”,而当我们谈论到这样的“畏难情绪”的时,我们涉及的不一定是困难本身,有可能是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成本。

《暗时间》一书给出这样的解决方案: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把那些大而难的问题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这样做就能够帮你避免面对任务时只存在“完成”和“未完成”两个状态。制定具体的学习或工作计划,试着把困难的任务拆分成更具可操作性的部分,或者将任务进度可视化,可以使得个体及时地感受到任务带来的反馈。

微信图片_20230113150120

【五】

治标不治本是成语,形容处理问题不彻底。

一开始听到这个词是家里老人在看一些养生保健节目,比如谈到糖尿病,节目中的观点认为长期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属于治标,从控制饮食角度入手才算是治本。

后来在跟精神疾病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比如不少人认定抑郁症理应从心理治疗入手,这是治本;而药物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属于指标。或是根本就认定心理问题是想出来的毛病,药物是外源性的化学制剂,怎么可能通过吃药改变心理过程?

治本的意图本是好的,找寻到疾病的根源,针对病因治疗。但你真的能分清楚什么是本,什么是标么?在抑郁症的病因研究中,也难以区分外部环境与遗传因素的权重。而这样对立的思维,恐怕只会带来负面影响。糖尿病患者只通过控制饮食而拒绝使用将糖药,很有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良。部分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只接受心理治疗而拒绝药物治疗,可能会延长症状持续时间。

其实作为个人来说,没有必要把事事都进行标与本的区分,不如务实一些,黑猫白猫,能抓耗子就是好猫。

微信图片_20230113150325

【六】

疑病障碍又称为恐病症,一方面当事人会控制不住地担心自己身患某种严重的疾病,另一方面Ta又对这种疾病表现出极大的担忧和恐惧。

多数疑病障碍担心的都是比较严重的疾病,比如:恶性肿瘤、艾滋病、狂犬病。也有一些人会担心一些“难以启齿”的或涉及隐私的疾病,比如:性传播疾病、梅毒等。

但最近我又遇到了这样一些患者:他们担忧的是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比如担心自己出现了幻听或被害妄想(其实根本不是),再加上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就推断出自己一定是得了精神分裂症,甚至在看了一些影视作品后,会将一些其他的精神疾病认定为精神分裂症(比如《搏击俱乐部》讲得本是人格分裂,却被一些观众误读为精神分裂症)。再有一些人认定自己出现了躁狂症,他们会把失眠解读为睡眠需求下降,把跟人倾诉理解为讲话滔滔不绝,因此就认为自己得了双相情感障碍。

他们拥有跟其他疑病障碍患者共同的特征,一方面控制不住地担心,另一方面又心怀恐惧,还会不断地从网络上自己查找各类信息,或者跟一些“病友”去沟通,结果就是不断地陷入到更大的恐慌之中。

这类患者本质上也属于疑病症。

微信图片_20230113150512

- End -

作者: 申晨煜

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

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