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许育光:社区灾难现场心理协助团体之领导者训练模式与团队合作建构实务初探

漫语田 2022-05-20 15:59:45 阅读次数:0

社区灾难现场心理协助团体之

领导者训练模式与团队合作建构实务初探

 

摘 要


本文旨在透过对灾难现场救助经验之反思,尝试统整与提出一较简洁可用的模式。鉴于社区灾难心理、第一现场心理救助与跨专业团队资源整合之需要,回溯九二一地震期间参与医疗团队进行心理协助之全年工作(1999~2001),参酌国内外相关文献所整合的「灾难现场PSCO减压会报团体实务模式」,佐以八八风灾短期团体领导者训练与现场参与(2009)之协助经验进行思考,据以提出相关社区灾难危机之心理服务支援系统、灾难现场团体领导者训练,以及团队建构和训练等三个层次之构想;文中从整体模式运作和位置、实际带领减压会报小团体之实务,和团队实务训练等方向,针对(一)实务团体、团队与系统之运作模式、(二)灾难现场PSCO减压会报团体实务,以及(三)团队建构、运作与团体实务训练等部分进行讨论,期能进行实务分享与交流。


关键词:社区集体灾难、危机应变、团体领导、心理协助、减压会报团体


 

一、前言

 

在全球暖化、环境高度破坏与天然灾害遽增的背景下,社区灾难危机应变为一紧要且需加以大力关注之课题,且在地震与风灾频仍的台湾,除了物质科技、硬件建设与医疗救援等课题外,灾难现场第一时间的心理协助课题,也是受灾或受创民众扶助工作,至为重要的课题之一。鉴于社区灾难心理、第一现场心理救助与跨专业团队资源整合之需要,本文从回溯九二一地震期间参与医疗团队进行心理协助之全年工作(1999∼2001)出发,以后续于教学上参酌国内外相关文献所整合的「灾难现场PSCO减压会报团体实务模式」,佐以八八风灾短期团体领导者训练与现场参与(2009)之进场协助经验进行思考,据以提出相关社区灾难危机之心理服务支援系统、灾难现场团体领导者训练,以及团队建构和训练等三个层次之构想,期能进行实务分享与交流。


从灾难现场实际状况来谈,在遭逢集体灾难的第一现场要能采取「早期介入」(early intervention)的角度进行心理协助服务,有其实质上的困难度和限制;近期,国外学者从实证资料效果验证的角度,提出危机减压会报团体未必有效,或是否应进行第一现场心理协助团体的争议与讨论(van Emmerik, Kamphuis,Hulsbosch, & Emmelkamp, 2002; Rose,Bisson, Churchill, & Wessely, 2002);在支持与反对两者意见均存在的状况下,其反对观点主要为以实证为导向的效果证据不够,以及担忧过度谈论创伤经验将反而诱发更高的压力。国内学者如黄龙杰曾综合美国红十字会(American Red Cross)的debriefing model,以及美国国家受难者援助组织使用的危机事故减压团体(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提出语言模式减压团体和危机处理之安心服务模式(黄龙杰,2008),赖念华也曾提出艺术减压团体(赖念华,2003);皆可适用于危机介入和灾难创伤场域。然而,从整个灾难救助的时间轴向(较长时间的持续关怀和心理服务的延续)、人际支持促进(促进相同社区民众的彼此支持)、实质的高风险个案关注和评估(人际的直接接触更优于量表或纸笔报告的筛检),以及助人关系建立(直接实质的关系与促使灾民与资源体系联结)的角度,社区性的集体灾难呈现紧急、全面且慌乱失序的特性,需要较为简单、低门槛且具清楚结构的工作方式,在灾难第一时间进行心理减压会报团体实务的熟悉。此外,从救援扶助工作者与社区民众,在灾区均同属一个生态系统的概念来看,有系统的采取一简要的模式来进行跨领域或跨团队的整合,应有其需要性,值得加以探讨或建构。


承上,笔者采生态系统观点,以下述几个主要概念建构其实务与训练:


(一)肯认受灾者处于严重之直接或目睹创伤经验等社区集体灾难中,但仍具有透过社区凝聚与情感连结之能力,朝向社群复原力与个人复原历程共构之方向发展。
(二)心理协助者在接触灾难现场或聆听社区集体灾难经验时,本身亦为灾难生态现场之一员,除培植厚实的助人能量外,更需透过团队之间的凝集和磨合,建构有能量且具备分工整合条件的助人力量。
(三)助人团队与社区原初人群在灾难应变历程中,将透过接触与融入而逐渐架构出一新的生命共同体,在身体、心理、社会与灵性等多层面的需求中,渐次发展为一新的工作团体。且将依据应变时间长短、需求满足和领导间沟通,以及领导/后设领导之建构,而决定此共同团体之发展。

以下简要的从整体模式运作和位置,以及实际带领减压会报小团体之实务,和团队实务训练等三个方向,加以勾勒相关要点:


二、实务团体、团队与系统之运作模式

 

在九二一大地震后续的救灾工作中,承当时之卫生署分派以一个医疗单位搭配一间大学之模式,整合进行某指定灾区之医疗和社区服务;当时,笔者所服务之医疗院所使用医疗队队进驻、社区巡回医疗,以及精神医疗每周集中一天进行之方式,提供约一年至一年半的灾区协助服务。而所就读博士班之大学,亦不定期的以组织团队的方式,前往灾区进行心理协助、民众活动或课业辅导等服务。然而,在地震初发的两周内之震荡期,却明显发现心理救助工作杂乱无序的困境;相较于十年后的八八风灾,专业人员在实务能力和概念上均较九二一地震时期大幅提升,但是在灾区现场的专业与专业间的沟通(谘商、临床、辅导、社工、护理与精神医疗等),以及团队与团队间的整合(来自不同区域、机构或学校的团队),却显出难以合作和发挥整体力量的困境。


因之,本文从志工服务系统(包括心理服务团队)和灾民安置系统为一个整体的角度,认为初期灾难现场的心理救助或协助工作,应建构在整个救灾体制之下,且心理服务志愿者也应以救灾的整体服务观点,主动寻求纳入整体志工运作系统,且透过沟通和团队整合,建构可相互帮助互补的心理服务体系。在此一背景下,本文主要从两个层次进行实务上的思考:第一,参酌理论和实务经验,统整一个简要且适于结构性操作的社区灾难第一现场减压会报团体,且该方案能有效的进行训练和推广;第二,考虑灾区为数众多的相关专业进驻,团队的建构和跨团队的相互整合,以及团队服务前紧急训练之内涵,为未来实务上应加以掌握和建构之要务。而 以 下 模 式 所 建 构 之 实 务 团 体(group),指的为小团体领导者带领社区 受 灾 民 众 之 直 接 服 务 团 体 ;团 队(team)则指的是由小团体领导者所集合的工作团体。而系统(system)则是指来自各区域或领域所介入社区灾难现场之不同专业团队,所呈现的心理救助或志工服务系统。兹分别针对实务减压会报团体,以及团队建构和训练方针,延续下列两段落之说明。


三、灾难现场PSCO减压会报团体实务


「灾难现场PSCO减压会报团体实务模式」为参酌美国学者Trotzer于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后,透过美国团体专业工作者学会(ASGW)所推动之社区灾变团体领导者训练计划等核心内涵和概念,辅以笔者自身灾区经验加以修正而成(Trotzer, 2005; 许育光,2009)。其主要目的为能运用贴近受灾民众需求之有效架构,协助第一现场之心理援助实务,与直接透过人际接触传递相关专业概念与服务;在运作阶段上共分为六个部份,分别为:开启团体(P u r p o s e/Privacy/ Facts)、故事分享(SharingStories)、感受与反应(Feeling &R e a c t i o n ) 、 因 应 策 略 ( C o p i n gStrategies)、赋能解困(Resolution &Empowerment)、结束与追踪(Offeringassistant/ Feedback & Follow)。此六个步骤又可以团体任务和个人历程的角度,简化为四个领导任务(P-S-C-O),其中开启团体(P)为团体架构的设定与基本信赖感的形成;故事分享与感受反应(S)为成员个人之叙述历程和团体支持、反馈,渐次朝向浅层觉察和情绪释放的过程;因应策略和赋能解困(C)则是肯认成员个人的能力并透过团体脑力激荡,朝向更具目标和资源的实质行动力量;而结束和追踪(O)则是团体结束的重要架构和关注个别成员需求的专业协助或实质资源寻找的延续服务。其个人情绪涉入深度随着(S)阶段的故事分享与感受反应而渐渐深入,而随着(C)因应策略和赋能解困的探讨又渐渐朝向现实情况之面对和解决;兹分述相关实务操作过程依序如下:

 

(一)开启团体(PPF-CG)

 

在团体开始阶段领导者与协同领导者除了需要自我介绍外,也需要对团体性质和大家一起进行这个团体的方向做一个说明,即为目标陈述(Purpose);之后,对于团体中发言的意愿应有的自主性,也必须说明相互尊重和不强迫分享,以个人意愿和保留隐私为前提的重要 态 度 , 此 部 分 为 意 愿 与 隐 私 说 明(Privacy);接着,领导者必须还原现场,依据客观事实来陈述灾难发生的状况和灾情,要注意此部分的说明为的是要消除灾区大家以讹传讹、讯息不透明的焦虑,因此在说明上必须以所掌握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对于谣言或是过度渲染的传闻加以澄清,此为事实澄清(Facts)的重要工作。稍后,在开始团体前仍须与一般心理团体工作相同,对于团体规范有些设定,包括:保密确认(Confidentiality),探讨保密的重要性、说明保密的例外、如何能做到保密,以及征询成员同意和确认;以及团体互动规则(Ground Rules)的设定,从尊重的角度探讨发言的顺序、倾听的重要、给予反馈的分享方式,以及避免分析、批判和过度偏离个人的建议。

 

(二)故事分享(Sharing Stories)

 

若以九十分钟的团体过程来看,上述「开启团体」可大约运用10∼15分钟,而接下来的经验分享与探讨(包括故事分享与感受反应)则大约可用25∼30分钟;值得谨记在心的是:因为减压会报团体不是治疗导向的团体,其目的在于安定人心与获得支持以能面对困境,因此过于深入的议题在此阶段,均以大致了解和释放即可,且应均等的邀请成员分享自己的经验。领导者可以下列询问开启团体分享:「在这里要邀请大家分享你自己的经验和发生的事情,象是灾难发生那时候你跟谁在一起?听见什么、看见什么?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若要能促发与引导成员思考,则可再尝试鼓励:「每个人都有自己很深刻的经验,在这里大家所分享的故事和经验,没有好坏和对错,每一段经验都有很深的意义和感受在里面,很得谈一谈,跟大家分享。」

 

(三)感 受 与 反 应 ( F e e l i n g &Reaction)

 

在上一步骤聆听时,领导者也可以加以询问:「那时候你/妳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反应?你做了些什么?」着重于对议题与感受的讨论(Common themes & feelings)。在讨论过程则要留意导引成员能了解许多复杂心情和感受的一般性,例如了解遭遇到这样大的灾难和变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和反应,此为常态与普同性讨论(Normalize)。接着,带领者还需要探讨当前成员面对压力和身心调适的状况,即目前压力状态评估(Stress Evaluation),例如可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现在的状况如何?」若成员无法陈述或具体说明,也可以更直接的关心和询问:「有些人遇见这样的事情会有吃不好、睡不好、重复去想、一直都很紧张的状况,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反应?」在这一阶段,领导者须特别观察和留意成员的表情和神色,从生理(P)/情绪(A)/行为(B)/想法(C)等评估面向来个别的了解成员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协助。

 

(四)因应策略(Coping Strategies)

 

在分享与探讨灾难经验之后,下一步骤需要尝试带领成员体认当前所面对的问题和困境,并谈谈其在面对困境中已经采取或进行的应对或努力,例如可询问:「当这几天下来你是如何处理和面对这些变动?你大致上做了些什么,处理了哪些事情?还有哪些事情似乎还有待你去努力?」而在这一阶段,很重要的是要促发与引导团体能共同讨论与分享可行的、或一般常见之处理行动的策略;在聆听过程中,领导者要注意去增强与强调有用的策略,且同时注意聆听尚未解决和有待处理的事务。

 

(五) 赋 能 解 困 ( Resolution &Empowerment)

 

与上述因应策略讨论着重于过往和现在的努力,同步讨论未来需要面对和处理的困境或挑战也是重要的,站在现在的正向能量往未来看,一方面能肯定参与者的能力和自我力量,另一方面也能带出对实际挑战的觉察和思考,提高现实感和寻找面对未来困境的资源;例如:可询问参与者:「延续刚才谈到一些还需要处理和努力的事情,等一下、明天或接下来这几天你会做些什么?」此一焦点的询问主要着重于帮助参与者能探索未来可行的行动与计划(Action/Plans)。在此一阶段的引导和讨论上,应注意到帮助个别成员能朝向解困资源的寻 找 , 并 注 入 于 自 己 的 解 困 资 源(Resource Note),例如:「有没有一些人或是资源可以帮助你?」。而在团体带领上则需要适时的邀请其他成员作为重要的当下资源,给予多一些脑力激荡(Brainstorm)和信息提供,例如促发与引导成员一起来谈谈:「假如面对这样的状况,其他同伴你可能会怎么处理或是怎么去做?」;最后,在此一讨论尾声,领导者可延伸引导更为具体和有力量的解困目标,包含目标和短中期的规划(Goal/ Plans-longer),例如可询问:「未来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你会有什么目标或计划?」,并可以回到绕圈方式逐一的关心与邀请成员分享。

 

(六)结束与追踪

 

在减压会报团体的最后,必须留意有架构的进行团体的结束并留意个别成员追踪的议题。领导者可以摘要今天此团体单元并宣告即将结束,其任务包括实质立即协助的讨论(处理参与者和领导者 , 甚 至 是 和 专 业 协 助 团 队 的 关系)、未竟事宜与成员相互反馈的分享(处理成员间的关系),以及关注个别成员并为后续协助事宜作准备(个别关怀 与 追 踪 ) 。在 实 质 协 助 的 提 供 上(Offering assistant),可绕圈询问:「除了刚刚谈过的,有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还能够帮助的?」;接着,在引导反馈工作上(Feedback),可询问:「我们的团体即将结束,在刚刚这个讨论中有没有想给谁彼此加油打气,或是一些鼓励?」,以及「在团体结束前,是否有一些刚才想说或想问、或想对谁说,还没有说的事情想提出来?」;尔后在筛 检 、 追 踪 的 准 备 和 后 续 连 结 上(Follow),领导者应加以说明相关的创伤后心情的调适、专业协助与其他资源连结的讯息,并分享自己整个团体过程下来对个别成员的状态理解,传达专业意见或建议等,为后续追踪、转介或资源连结作准备。最后,领导者应以关注而正向、灌注希望和鼓励的氛围,作团体的结束。


四、团队建构、运作与团体实务训练

 

由于灾难现场的高压力与时间紧迫性,团队建构与运作是需要加以考虑的实务,而如何在训练焦点上掌握时效,实务上应同步强调团队建构与实务训练两个部分的运作;第一个是集合团体带领者进行团体会报,以及跨单位或组织领导者的整合性团队会议,第二部分则为在训练过程中应融入团体催化的历程导引,以及对于需进一步协助之成员的评估要领。兹分述如下:

 

(一)带领者会报团体与团队整合会议

 

1. 同步多团体进行后之带领者会报团体

 

以灾区第一现场的心理救助工作而言,聆听创伤与灾难本身就会对协助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且出入灾区目睹或协助救灾也某种程度容易有「替代创伤」的个人负载发生。因此,团体带领者也需要有个彼此能探讨和支持的空间,来减低此一心理负载,为持续的灾区服务和协助累积能量;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等晚间时段,汇集团体带领者进行「带领者的减压会报团体」是该志工服务团队的领导者可着手主动进行安排和邀约的重要工作。


此一带领者的减压会报团体,除了简略而快速的以带领者为主体,走过上述会报团体过程的开启阶段,在故事分享与情感反应,以及因应策略和赋能解困方面等历程之外;工作团队的领导,亦须进一步掌握团体领导经验,完成下述几个任务,包括:协助领导者分享各团体历程与经验(Share Process)、评估团体对领导者个别的冲击(Impact)、对于需进一步协助或转介之团体案主进行讨论(Follow-up)、对未来投入工作进行反馈分享与建议(Suggestions)。

 

2. 团队领导者整合会报会议

 

以九二一地震和八八风灾心理救助实际状况回顾,当几个来自各地的服务团队同时进驻灾区,期望能发挥心理协助功能时,彼此间分歧或各自为政的状况,常常让灾区现场呈现一片混乱的状况;此时,各团队的领导者实需要以一个较资深且具经验的领导者为主,邀请各团队加入协调与区域分配,且定期的于每日或隔日晚间,举开跨团队的整合会议。

 

(二) 领导者训练过程中应融入的实务要项

 

以融入的角度来看领导者的训练工作,因为减压会报团体在灾难第一现场的角色上,除了能与部落或社区建立较紧密的关联,透过建构团体支持与分享的普同性,最终所要达到的宗旨为协助参与者能适度减压与提高适应功能,且能延续团队在灾区后续的各种心理服务:因此,观察与评估高风险成员,以及催化团体等基本知能,亦是应同步强调的两个重要训练内涵。以下分别叙述高风险案主/需进一步协助案主判断,以及团体催化与领导历程要领之训练要旨。

 

1. 高风险案主/需进一步协助案主的判断

 

对于高风险案主或需进一步协助案主判断,除简要的复习或理解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之外,尚可由下列几个主轴来建议领导者详加观察,包括:主动提出需求(Active)、言谈历程观察、过度无反应、过度高亢激昂、无法对焦言谈(Talk)、有自我伤害或被伤害之线索或疑虑(Hurt),与观察到紊乱或解构之可能精神症状(Disorder)等。若观察到上述状况,宜加以关注、评估并适时的邀请相关资源进一步的协助,或于带领者会报团体中提出来加以讨论。

 

2.团体催化与领导历程要领

 

在受训中可主要以重要的团体过程催化技术为主,加以简介和复习,笔者参考Trotzer(2005)所提出之介入技术,整理相关内涵包括下列三类:(1)反应性的介入 :如积极聆听(Active Listening)、依循言谈(Tracking)、扫视(Scanning)等;(2)互动性的介入:如调节言谈基调(Moderating)、连结( L i n k i n g ) 、支持与同理(Supporting)等;(3)行动性的介入:如发问(Questioning)、探询(Probing)、自我揭露分享(PersonalSharing)等;相关历程领导技术与策略之细节,可进一步参考相关教科书之说明以作为训练之实务参考。


五、结论

 

承上述探讨,灾难第一现场的志工服务除了与救灾体系衔接和劳务的参与之外,心理救助服务的隐含层次尚包括:(1)参与专业人员的实务能力(团体带领、专业评估和个别协助)、(2)团队内部给予专业人员的扶助和讨论(替代创伤的处理与专业服务历程的督导),以及(3)团队间的沟通协调(跨团队整合),和(4)专业人员训练课程与内涵的实际运作。而对于灾难现场民众的实质需求和社区集体需要、进场的关系建构与后续总体发展等,是协助团队相对需要加以省思和认识的课题;本文抛砖引玉的企盼未来有更多学者先进能更深入分享相关经验,或延伸探讨上述相关的重要议题。


而为了紧急应变之实务立即训练的需要,本文摘要各阶段与各轴向之运作实务,同步发展相对应的记忆口诀;一方面能促使团队间能短期紧急完成训练,另一方面也同时方便训练人员能有效进行实务的考核,间接的也有利各层次团体领导者实务发展与团队间沟通和快速磨合。相关记忆内容以英文字母缩写摘要如表1所示,读者可参考前几段描述来对应参考。


回顾本文所提出之模式可发现:从开启团体的具结构性,朝向较为故事与感受的情绪经验面向,再探讨个人重新解读与强化行动能力的催化策略,实与情绪导向认知、语言化,以及赋能解困的提高复原力等理念对应;实务应用上虽曾于八八风灾之数个安置场域应用,且后续于台湾和大陆研讨会与相关灾难与震灾投入工作者进行交流(许育光,2012;许育光,2013),以及于竹苗地区进行相关承平时期的培训(许育光、徐琳雅,2013),但实务上仍有待后续需要时应用的进一步资料累积或修正。总而言之,本文旨在透过对灾难现场救助经验之反思,尝试统整一较简洁可用的模式,抛砖引玉的提供参酌并盼专家先进给予指正,或于承平时期加以采用于课程或训练活动之中,使得灾难救助之专业实务,不至于常常处于灾难发生后的急就章或匆忙间慌乱的凑合,祈使能稳健永续的耕耘灾难与危机应变之心理协助领域,回应社区心理卫生实务中之紧急需求与专业实践。

3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