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上周末,《抓娃娃》票房高达22亿。成为暑假档,最火热的电影。
然而,这部电影呈现的教育方式,几乎一边倒的遭到批评。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从出生开始,你的父母、祖母、邻居、偶遇的陌生人,全部都是演员。
你的饮食、睡眠、学习、街上偶遇的人……被提前设计和操纵。
你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
直到18岁,你发现了这个秘密。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仰天大笑出门去——笑着逃离这个虚假的世界吗?
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而言,0-18岁都是心理健康、人格成长的至关重要的阶段。
被操控,成为他人意志、想法——实现的工具,非常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甚至会产生大量心理问题。
《抓娃娃》电影中,马继业在18岁,发现并逃离了虚假的世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走入现实世界后,他可能会面临长期的心理问题困扰。
【一】
身份认同危机
经历重大生活转变后,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价值观、人生目标产生深刻的质疑,即被视为身份认同危机。
我是谁?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通常是身份危机者的内心疑问。
18年以来,马继业生活在一个精心设计的生活环境中。
过去的人生信念、生活理念,都建立在虚假的现实之上。连偶遇的陌生人,都被提前设计。
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很可能会持续伴随。
什么才是真实可以信任的?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二】
偏执性人格障碍
如果,你发现自己长期生活在“骗局”之中。
即使有一天,你已经逃离。
你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变的敏感多疑,难以信任他人。
你会怀疑周围的人,怀疑只是演戏。
对周围的人和物,过分警惕,甚至抱有敌意,提防他人是不是又在搞什么“阴谋诡计”欺骗你。
同时,你很可能对自己的想法,过分自信,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长此以往,很可能发展成为偏执性人格障碍。
【三】
广泛性焦虑障碍
由于长期生活在监视和设计之中,逃出“骗局”的马继业,可能会长期伴随着焦虑、担忧情绪。
即使,没有明显的诱因和具体内容。
他对于再次被设计、欺骗的担心,让他会长期持续处于高警觉状态。
即使一个陌生人的不经意的视线相遇、路边常见的摄像头,也会引起他的怀疑。
由于长时间处于警觉状态,可能同时伴有易疲劳、易激惹、睡眠问题等。
【四】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谎言之中,持续18年之久,是非常严重的心理创伤。
经历过长期的监禁、奴役、家庭虐待的人,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PTSD。
逃离谎言后的马继业,很可能会出现相关症状:侵入性记忆、回避、思维和情境的消极变化、高度警觉。
他戳破谎言那一刻,可能会多次在他的记忆中出现。
在生活中,他可能会尽力避免电视节目、拍摄相关的情景。
同时,他可能对周围人不容易产生信任,有一定的情感隔离。
过度警觉、警惕,避免被欺骗,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最后的话
由于影片信息有限,本文的分析,更多的是一种可能性的探讨。同时,完全有可能也是比较浅显的。
沈腾饰演的马成钢的教育方式,当然是疯狂的。
这样的疯狂,无疑严重损害了马继业的心理健康。
即使,他最后逃离了:敏感多疑、高度警惕、过度焦虑等,很可能也会长期伴随。
也许,心理咨询师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帮助。
欢迎各位咨询师伙伴,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和观点。
End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东鱼西鱼的心理岛。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