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人际关系让你心累?可能是你被“越界”了

漫语田 2022-05-13 10:26:43 阅读次数:0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旁边。试验进行了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

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时,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选择默默离开,到别处坐下,有的人则直接发问:“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时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亲人之间,如果母亲对你嘘寒问暖,那是一种关心;如果以关心的名义要求你必须去做,那就是一种精神和肉体上的控制。就比如网络上引起大家共鸣的一句话“有一种冷,叫做我妈觉得我冷”。

朋友之间,过于热心的举动以及过度的干涉对方的生活和空间就是一种缺乏界限感的体现。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本不想喝酒,还总是被强劝酒;在看喜欢的明星照片,朋友过来说丑死了。这些都会给你带来不好的感受。

伴侣之间,被要求删除微信里的异性好友、被偷看手机,或总是寸步不离、百依百顺等,这些过度的控制、讨好、依赖,都是模糊了界限感。

因此,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就是界限感的一种体现和表达。根据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研究,人与人之间分为四种社交距离:

(1)亲密距离:双方身体之间间距在15cm-45cm之间(夫妻或情人);

(2)私人距离:双方身体之间间距在45cm—120cm之间(亲戚朋友或熟人);

(3)礼貌距离:一般社交场合中间距在120cm—360cm之间;

(4)一般距离:公共场合中陌生人间距360cm—750cm之间。

一个人要建立了边界意识后才算成熟。没有边界意识的人,会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侵犯到别人的边界而不自知,被别人讨厌了都不知道。同样,没有边界意识的人,别人侵犯自己边界的时候,也常常只知道一味地忍,不知道如何化解。

边界有助于我们保持独立的想法和感受,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与权力。

从日常生活中看,很多地方都有界限:

比如小区外墙,比如楼顶的护栏,还有马路上车道的区分,建筑工地等。有了这个界限,人们才会感到安全,也是因为界限,它告诉你有些地方是不可以去的。

640-(1)


什么是界限感?】

“界限感”的意思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如“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身体界限:关乎个人空间,包括隐私和身体。握手还是拥抱——何时?同谁?

 物质界限:决定你是否愿意给予金钱、汽车、衣服、书籍、食物等。

 心理界限:关乎你的想法、价值观和信念等。你很容易受人影响吗?你了解自己的信念吗?能够坚持你的意见吗?如果你情绪激动、喜欢争辩、防御性强,那么很可能你的心理界限比较薄弱。

情绪界限:这就像一条虚拟的线或力场,把你和他人隔离。健康的情绪界限能限制你向他人提建议、责怪他人或接受埋怨。你不会因为别人的负面情绪和问题而感到内疚,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话。如果你很敏感,说明情绪界限薄。健康的情绪界限需要明确的内在界限的感受,知道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

性界限:保障你在进行性接触和性行为时的舒适度——做什么、何时何地和什么人。

精神界限:涉及与神或其他更高力量相关的信仰和体验。

 其中心理界限往往存在于亲密关系中,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也不会介入其中,也许就是“关心则乱”吧,任何事情都要留有空间和时间,哪怕是再亲密的两个人,都需要各自独立的空间和时间,懂得分寸和尺度才能保持最合理、最长久的关系。

640-(2)


【 界限感不清晰的几种表现?】

(1)拯救

 拯救是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

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过分热心,过分卷入;

过度干涉,过度保护;

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

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

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也是强迫的表现。

 在拯救者的眼里,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们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拯救者把世界分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黑的变成白的。

(2)控制

控制是中国家庭关系中最常见的问题。在中国的家庭关系,常见状态有:控制、依赖、讨好。

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

(3)依赖

依赖与拯救相对,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拯救会强化依赖性,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拯救情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他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地扮演起拯救者。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

(4)讨好

讨好主要表现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揣摩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兴趣,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

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这是“假自我”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5)过度敏感

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情绪、意见、行为所影响,这就是过度敏感。敏感的人容易产生共情,或者共鸣。双方的情绪相同,对方是什么情绪,我也是什么情绪:人喜亦喜,人悲亦悲。

敏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很容易理解他人、产生共情与共鸣、富有感性特质;另一方面是时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经常被卷入其他人的情绪与事件之中,把他人的情绪当做自己的情绪。

过度敏感的人需要保护自己,培养理性的判断能力,并且察觉自己不要被过度卷入其他人的情绪、事件之中。

(6)分离焦虑

当一个人与别人处于共生状态时,分离是一件可怕的事,会给他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极度害怕分离,说明他的人际界线是不清的。

为了避免分离,当事人会采取硬控制或软控制、讨好或依赖等措施。目的是继续保持共生状态。

依赖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都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他们害怕分离,对想象的分离都会有强烈的反应,常常反复要求对方保证不会抛弃他。

640-(3)


一个人越是关系界限模糊不清,就越难成为自己,不停的允许和纵容别人践踏自己的界限,和无意的跨越和践踏别人的界限。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并且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重演。

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后感到非常烦恼的就是作业拖拉,不认真等学习问题,似乎孩子的作业,考试成绩都和自己息息相关,这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个体界限不清,甚至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怎样都可以,孩子学习就是父母的事,选专业要听父母的等等,如果不能做到个体之间有边界,家长会感到很累,孩子的学习状况和人格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还有夫妻之间对彼此双方的自由控制,像老公打牌,要固定时间到家,包括过去的包办婚姻都属于个体之间的界限不清。

边界感缺失的人,总会不知不觉地越界,像病毒一样侵入别人的生活而不自知。

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男主角刘峰,为人热心,对所有人都非常好,战友结婚还为其打沙发,刘峰用他“活雷锋”的行动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他本人很享受这个状态,是社会存在感的很好验证,一直感觉到被人需要,同时获得价值认同。

如果在生活中过分热心,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自居,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过度需求和炫耀自我价值,往往是内心中越缺乏的部分,可以说极度无私热心的人等于极度自私的人,因为他们把自己价值感建立在别人的需要上,在生活和工作中过度帮助别人,会显得你比别人能力要大一些,把别人当做弱者来对待,对方是不舒服的,这是心理界限不清。如果对方表现特别的困难,或有明显的寻求帮助的意愿时,给予帮助是恰到好处的,这样就做到了界限清晰。

fanghua

《芳华》剧照/海报


【 如何设立清晰的边界?】

界限的设立,是个逐渐学习的过程。如果童年时期你的界限没有受到足够尊重,那么你就会认为自己没有权利。例如,任何形式的虐待、包括捉弄取笑,都会破坏个人界限。而界限的破坏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使之无法成长为独立负责的成年人。如何设立清晰的边界呢?

一、尊重隐私权,保护自己。每个人都有隐私权,都是被保护的,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权。

二、学会拒绝。我们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就是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很多时候,不去拒绝别人,是自己的心理造成的。会觉得拒绝了别人,不好意思,会让别人没面子、扫兴,其实这些只是自己给的羁绊而已。大方地对越界行为或语言说“不”,不要害怕别人说你自私。当然,争取权利时要礼貌。比如“请不要指责我”,或“非常感谢您想到了我,但很遗憾我不能参加”。

三、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不干涉别人的生活,当对方需要帮助的时候,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帮助也不要越界。无论什么样的关系里,都要先学会爱自己。如果你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你也同样不该埋怨别人。当你受人埋怨时,如果认为不是你的责任,无需辩解或道歉,可以说“我不对这件事负责”。

640-(4)

人们经常说自己设立了界限,但不起作用。其实,这也是一门艺术。不过,即使我们有了这种意识,也还是会有界限模糊、分不清你我的时候,设立有效界限需要大量时间、他人的支持以及反复学习。

武志红老师多次提到:“边界感淡薄,是很多情感成为伤人利器的原因。”

如果你是恋人的角色:你是否有侵占对方的全部隐私空间?

如果你是父母的角色:你是否有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举动?

如果你是朋友的角色:你是否总让对方心生反感?

界限感是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区别、有所约束,有所敬畏。而越界,让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彼此,也让彼此难以呼吸。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有强烈的边界感,知道自己和别人之间的距离,并做到不越界,懂得适当的去拒绝。

而一个界限感模糊的人,会不断的受人影响,并且常常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慢慢地失去自我。

所以,任何一个人都该保持自己的界限感,不要轻易去试探别人尤其是身边亲近的人的雷区,彼此尊重才能让关系良好的维持。

希望每个人都能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自己的边界意识,同时不随意侵犯别人的边界。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