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处在关系当中,也渴望受到亲密关系的滋润。但很多时候,关系里不止有关心、依赖和爱,还有冲突、离别和拉扯,我们所知觉到的并非是纯粹的亲密感,那是一种 [紧密缠绕] 的状态,我更想称它为“紧密的关系”。
在紧密的关系中,两个人像是在默契共舞,时而贴近,时而疏离,彼此拉扯,同时牢牢联结。这种关系存在于家庭、婚姻、恋爱和友情当中,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值得我们去关注。因此,我想邀你加入这段旅程,一起觉察与探索生命当中的紧密关系。
谈恋爱的时候我们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依赖上对方了;
孩子长大了,我们会自然地期许他独立,不再依赖父母;
在这些对“依赖”的警惕和抵触背后,可能有一些期待,比如我能够保有自己独立性和主体性地去生活,去表现地坚强,生活可控稳定,积极承担责任。这是很有力量的部分。但同时我们很难否认,我们也仍然存在这样的需要,就是我能够和一个人建立联结,能够感受到归属和爱。这是比较柔软的部分。当我不断深入走进一段感情的时候,其实我并不十分清楚,我是不是开始依赖对方了,这样是不是很危险?以至于我们在感情里会有些惶恐和犹豫。带有消极面的“依赖”和积极面的“联结”,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判断?
【一】
首先心理动力学的视角,这个视角给我最大的一个启发是,健康的联结仍然是有失控和危险的部分的。
结合《依赖共生》这本书,作者是一对临床的医生夫妇,书里的理念和框架非常精简,绝对到有些粗暴,但我想它是和精神动力的假设是想近的。作者提出了依赖共生这个概念,即亲密关系中的“依赖共生”的核心是以羞耻为基础的破裂自我,这种破裂的自我源于一段破碎的人际关系。描述依赖的时候他强调这是一种“向外导向焦点”的生活状态,就像是一个人很难有自己的坚固的内核,他们很难重视自己的感受,而是沉溺于关系里,被情绪席卷。结合我的理解是,意识指代的是自我的那一部分,即你能意识到自己有未完成的发展问题,比如我是个时常焦虑的人,这是我要面对的一项发展议题。而承诺则指的是一种稳定的关系的那部分,即我们愿意帮助对方治愈创伤,完成可能我们在童年时期未完成的结合和分离的过程,构成了一段有承诺的关系。你看,在这样的一个划分模型下,即使是健康的依存同样存在情绪的震荡,同样存在一种互相的坦开和抱持,你始终要跨过一个点,那就是把你脆弱的一面交付给对方。当你把你破碎的一部分小心翼翼地捧出来的时候,你内心一定会有不确定和害怕,因为你清楚自己有被伤害的风险。它也许不是我们想象那样非常克制的,理性,安全的状态。就像韩炳哲的哲学叙事下,当我们的自我的世界出现一个他者,当他者的感受,反应和行动不受我们控制的时候,我们可能要做的仅仅是忍受它。这个过程已经是在学习如何去爱了。
【二】
格式塔流派创始人皮尔斯曾经说,当你与一个人建立的是精神的联结,你会感到和一个世界在建立联结。我想往后补充下半句是,“当你与一个人产生的是依赖,你会感到和世界是隔绝的。”这一点我想用社会支持系统来解释,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你身处这个社会下,你得到来自家人/朋友/爱人/同事等等人的资源支持的网络,你可以具象化成一张网,这张网的功能是当你被这个世界创飞的时候,你呼呼往下落,很危险的时候,它可以兜住你。当你和爱的人建立是一种联结时,你不会把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给推倒,你仍然有朋友,有亲人四面八方的支持,促进你去建立联结的意愿和能力;而在依赖的状态下,你几乎会陷入亲密的孤岛里,这就意味着你的支持很脆弱,单薄。 就像在咨询室里,有些来访会提到自己好像没有继续活下去的动力了,但一想到自己的父母或是爱人会因为自己的离开而痛苦,他们就会有多一点生活下去的力量。这可能就是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能够给到我们的最起码的支持——我能够为了保护我在意的人的感受,来保护自己。当你于这个世界的联结是深厚的时候,那它绝不是只靠和某一个人的依赖就可以做到的。
【三】
最后我想从,后现代的一种资源取向的视角去试着探讨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去依赖吗?依赖可以是一种需要发展的能力吗?」有些来访者常常会带着一个问题来到咨询室,然后和我说,你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改掉这个毛病?这时候我们几乎很少直接地提123各种实操的办法,而是有机会的话会邀请ta思考一下:“你说的这个毛病在什么时候不是个毛病?这个毛病可能会帮到你?”就像依赖,我们会发现那些苦恼自己总是依赖别人的人,其实同时也是擅于依赖别人的人。比如他们可以很迅速地搭建人际关系,他们会用一些很有效的办法去识别哪些人是值得我依赖的,或者能够把自己的朋友和爱人改造成值得依赖的人。这也是一种能力,给自己创造安全环境的能力,在这样一个安全的关系里面,他们也可以通过依赖去避开那些不想去面对的困境和抉择。
“我们是否需要把自己改造成世俗眼光下、所有人格模型下都是绝对健全的一个人,我们才能幸福的快乐的生活呢?
《依赖共生:亲密关系中的依赖型人格》作者:巴里·温霍尔德 贾内·温霍尔德,译者:李婷婷,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 End -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