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31——还是随笔

漫语田 2023-11-03 13:24:47 阅读次数:0

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许多事不必执着于一天


18岁时高考结束面临报志愿的问题,我妈问我怎么选?我说你看着办吧,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要不当医生不当老师就行了。后来学医是被调剂过去的,本科五年过得不算快乐,因为对于未来到底要不要当医生其实充满了困惑。

可能很多人曾经或者正在经历同样的问题,明明在刚成年的时候并没有接触过不同的专业,毕竟我们无法像谷爱凌一样能在小时候就接触射箭、骑马、滑雪、芭蕾舞等众多项目,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但老师、家长和社会会营造这样一种氛围——高考很重要,你一定要谨慎选择,选错了就会贻误终身。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上的迷茫和焦虑。这个同样适合于考研、找工作、找对象等。

有些孩子会听从父母的建议,学习计算机、金融等比较多金的专业;有些人从小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们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了文学、艺术或是物理、数学;更多的成绩一般的孩子,家长无法给出适合的引导,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分数,选一个在当时看起来不那么差的专业。

前两种情况就一定好过后一种么?并不一定,我见过不少孩子学了计算机和金融但毕业的时候发现自己并不能胜任高强度的工作,也见多一些人在小时候是很有主见的并且能够做出选择,但真的进入了这个行业后才发现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最终选择放弃。最后一种情况也不一定最差,一些在行业内做的不错的专家学者,他们在谈到最初的选择时有很多机缘巧合的因素,并不是在一开始就那么笃定。

当然如果你具备条件能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确方向和目标,这是很幸运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资质平平、父母也没那么有能力帮你做出选择,你在一开始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喜好也是没关系的,你也不必过度焦虑和担心,你可以先试着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说不定就能在主干道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分岔路。许多事,不必执着于一天。

1

【二】

“来都来了”也可以为我所用


”来都来了”是一句神奇的话,疫情前我爸和奶奶来北京小住,周末时我带他们去爬慕田峪长城,本想着我们老中青三代人做个缆车就上去了,结果我爸说了一句“来都来了,爬上去得了”,最终奶奶独自做了缆车,我跟我爸俩人足足爬了2个多小时,虽然气喘吁吁,但也算是“一条好汉”了。

后来了解到这个叫做蔡格尼克效应,是说“比起已经完成的工作,人们更容易关注未完成的或是被打断的工作。”

这个效应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比如经济学上可能有沉没成本的说法。对于普通人的我们来说往往对那些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得到的格外珍惜,而已经得到的,往往不太在意。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之前还提到过,相比于已经做了的事情,从长远尺度来看,人们更容易后悔没有做完的事情。

似乎这种作用总是偏负面的,要么是让人产生执念,要么是让人后悔不已。但其实我们也可以对其加以利用,我记得研究生阶段写论文,自己还幻想着要如何好好构思一番,要写得尽量漂亮完美,可是却迟迟无法动笔,后来是在师兄的提醒下,才了解到要先大刀阔斧地写出来,再不断地修改。所以很多时候你只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启动了,事情就很有可能持续地推进下去。许多事情在开始前,你会觉得困难重重,但实际上真上手了,也未必那么糟。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都是这个意思。

2

【三】
成年人需要做出选择并且承担相应代价

最近“躺平共存”的言论甚嚣尘上,他们大多是被隔离在家的,工作收入都受到影响,而且再加上没办法及时吃到蔬菜,心中有所抱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就要求完全放开其实更不可取,因为这会造成医疗挤兑,造成更严重的次生危害。

很多人不以为然,国外都放开了,怎么没见医疗资源挤兑?我们对于疫情的态度与西方一些国家的有本质的不同,我们更加注意健康,或者说更害怕被感染,也更为注重防疫,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人均医疗资源还是远远不足,跟西方一些国家比起来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另外我们的分级诊疗做得并不好,大家都习惯了有病直接到大三甲去就诊,因此完全放开医疗资源真的不乐观。

那些宣扬“躺平”的人只是对现状不满,但如果完全放开造成医疗挤兑,不满意的肯定还是这帮人。他们既不想被封控,又不能接受医疗挤兑。他们只是认为可能存在着一个理想的、不用付出任何代价的选择,但现有阶段,这个选择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已经错过了防患于未然的最佳时期。

面临两难境地,我们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没有人说选择封控或选择放开就一定是对的,只不过你得比较一下两个代价,哪个是更不容易承受的。大家都是成年人,不必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3

【四】

孤独感和个体独特性的负面影响

最近跟一些因为疫情而隔离的来访者沟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原本以为他们之所以会焦虑、强迫、疑病甚至是抑郁都是因为疫情本身,因为这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不再规律,活动范围也都局限在家里。但他们纷纷表示对疫情其实不那么担心,更多的焦虑还是在自己所担心的问题上,比如担心自己心慌不适甚至出现濒死感,或者怀疑自己的血糖血脂出现了问题。

似乎疫情没有对他们的症状产生直接的作用,最多也就是作为一个配角。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表现?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个体独特性,由于你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所以会不自主地认定自己所经历的才是值得被关注的,而旁人的经历对你来说无非只是一个故事而已,并不那么重要。所以即便处于隔离状态,只要没有真的发生感染,跟自己所关注的问题相比较,疫情就没有那么的重要。

二是孤独感,疫情是全社会都在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它再严重、再可怕,分摊在每个人身上的压力也是比较小的,即使真的出现了问题,我还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习应对的经验。而他们认为自身所面对的问题恐怕全世界只有自己在面对,这是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方法可以拿来使用。

有趣的是,在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这个世界上有人也在面临着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时,他们会表现出一种轻松感。

4

【五】

警惕那些把你卷入“内卷”的人和事

看到两个关于内卷的很形象的比喻。

一个好比大家在同一剧场看演唱会,突然有个观众不遵守秩序,为了看得更清楚起身观看,这样就影响到后面的人,其他观众一边骂一边也起身观看,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大家都知道站起来观看是不道德的,但这时谁都坐不下来了,因为只要你坐下,你一定看不到舞台。

另一个好比大家在早高峰的时候乘坐北京地铁一号线,你家住在五棵松附近,但你发现这一站上车的人特别多,你为了能有个座,就想到一个妙招——往反方向坐一站,到玉泉路上车,但大家也都不傻,也纷纷想到了这个办法,这样玉泉路上车也变得拥挤了。你只好往回多坐两站,甚至坐回到苹果园站(一号线的始发站),大家还是纷纷效仿,你即使从苹果园上车,也还是没座。

人多资源少,内卷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增加剧场的演出次数,加快地铁发车的频率是个解决办法。

但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警惕那个破坏规则的人,就是剧场中第一个起身挡住别人的人和第一个号召大家往反方向多坐一站的人。这些是囚徒困境中微妙平衡的破坏者。职场中有些奉行奋斗主义的人,他们在劳动密集型的岗位上通过增加工作时长提高产出,使其他同事面临末位淘汰的风险。一个人在学术团体中能够努力奋斗,多产出文章成果,自是无可指摘,但如果Ta成天追着你并且告诉你“要努力、要奋斗”,你也需要敬而远之。

5

【六】

保持良好的“节奏”和“习惯”


不少神经症患者存在这样的问题,症状不明显的时候道理都明白——知道自己只是陷入了情绪的泥淖中,应该提醒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但是这个思维仅存在于状态还不错的时候,一旦进入负性情绪中,这些自我提醒的方式就都失效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们会因为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担忧的事情上,从而导致忘记这些方法的存在。

这一点在疑病患者身上体现得更明显,一个患者不停地在担心身体出现各种新的严重疾病,Ta从癌症、狂犬病,一路担心到精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但每次我去问Ta你怎么不担心前一个病的时候,Ta都支支吾吾,没办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就好像之前的担心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他们自然也没办法看到这其中“换汤不换药”的规律。

对于前一种人群来说,保持生活的“节奏”感是重要的,比如说很多人知道坚持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可是如果遇到沮丧、焦虑、烦躁的状态时,他们就会因为精力体力不足而放弃运动,这就会因为整天闷在房间里而使得情绪进一步恶化下去,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无法阻断。但如果Ta已经养成了定期运动的节奏,也就是不论情绪状态是好的还是差的,到了周末的时候,机体本能地会提醒自己要去运动一下,这就可以阻断上述的循环,让情绪处于一个可调节的状态里。

而对于后者来说,养成一个定期总结记录的“习惯”可能会有帮助,这样的总结能够让他们看到疑病的规律,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待疑病的循环,而不是每次都像重新经历一场劫难。

- End -

作者: 申晨煜

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

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