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29——是什么导致情绪内耗?后悔与比较

漫语田 2023-10-24 15:57:48 阅读次数:0

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生活在群体之中,人就难免比较,明明知道各自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看到优秀的同龄人,还是会暗自神伤、心情阴郁。

这是因为我们选取的比较对象其实是有特点的,你不会去跟与你的生活相距甚远的人去比较,比如一般人不会跟王思聪比有钱,也不会跟乞丐比谁的生活更惨。比较对象往往是身边的人,他们跟你有着差不多的起点,但在某一方面又比你好一截,你之所以跟他们比较,是因为你想着自己再努努力,就能达到跟他们一样的水平。

对于这种比较,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不是那么好学的,你没点大智慧还真学不来,不然肯定会认定自己这么做是自欺欺人。

不过最近看到作家张佳伟在2013年讲过的他自己的一个例子:“一个29岁了还没房没车没上过一天班有轻度斜视胆囊还不很好的男人”和“一个29岁了出版过九本书上电视解说过两年通中英法语长居巴黎的男人”,看上去后面这个人比前面的要厉害许多吧,可事实上都是他自己。

所以罗翔老师说的没错,当你跟人比较时,你会把人抽象化,对方就不再是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活生生的人,在你的认知里,对方会为了配合你的比较而变成了一个个变量,你比较的只是你关注到的部分,而其他的变量自动被你忽略了而已。

2

【二】

后悔常常造成思维内耗,它在形式上很像强迫观念,一方面自己明明知道这么想没有任何意义,但另一方面又控制不住地要去思索。这种矛盾思维会异常消耗人的精力,带来强烈的痛苦感。

之所以在理智上知道后悔没有意义,是因为人人都明白时间不可逆,过去的事不可改变。但又为何控制不住地去后悔呢?这是由于后悔的人往往会设想一种从未发生的状况,并且认为这种状况带来的结果一定好过现在。

有些情况按照“马后炮”的观点来看确实如此,比如“生化环材”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会想象如果当时选的是计算机或金融就可以避免现在找不到好工作的窘境。但还有不少情况即便你是“事后诸葛亮”也无法肯定“就未发生的一定好过现在已发生的状态”,一个来访者因为一件小事跟人起了冲突,最后还选择了报警,但对方即便在派出所仍旧没有悔过之意,ta感觉折腾了半天费时费力,但对方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所以后悔当时不该报警,而且总想着如果不报警,自己就不那么纠结和气愤了。问题是ta可能高估了另一种可能性,而且忽略了它本身的风险和困难,比如如果当时选择忍受,万一给自己气出个好歹来,代价更大。

所以当你陷入后悔的泥潭中,不妨列举一下另一种状况的弊端,这并非阿Q精神,而是当一个选择有了结果之后,我们往往会用一种“想象中应该有的好结果”跟当下的结果进行比较,这实在是有失公平。

3

【三】

后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因为你没做某件事而后悔,比如你后悔没有在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之前多买几套,导致现在连上车都困难;另一种是因为你做了某个行为而后悔,比如你高考报志愿时一意孤行选择了一个在当时看起来不错的专业,但十年后发现是天坑。

这两种情况产生的后悔程度一样么?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件事情的结果令人不满,而我们又能选择做或者不做时,做了会比不做产生更强烈的后悔情绪,因为这代表了你主动付出了时间精力并且做出的努力,最终被证明是不好的选择。而另一种情况虽然结果不好,但自己什么也没做,所以结果不好也是理所应当。

但是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个结论只在短期(一周)后悔中成立,而如果把时间拉长,更多人是对那些曾经有机会做但却没做的后悔,比如很多人面对父母的老去而感慨“子欲养而亲不待”。

因此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正在纠结一件事情要不要做的时候,为了避免更长期的后悔,去做才是那个更好的选择。尤其是你还在年轻的时候,即使做了结果不好,你还有试错的机会。如果你一直在放弃和逃避,带给你的恐怕只会是更加漫长的后悔与自责。

当然这只限于你面临的是两难境地——做与不做的结果无法预测,那些一眼就能看出来做了比不做风险更大的情况不适用于此原则。

4

【四】

理解是沟通的前提,但现实情况中误会、疑虑、隔阂还是非常普遍。

曾经有两个疑病症患者在一起聊天,双方分别讲述了自己的症状,一个是担心自己会得肝脏肿瘤,另一个是担心自己的症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虽然同样都是疑病焦虑,但有趣的是,他们无法理解对方的症状,并且不认为对方的疾病是值得担忧的。同样的状况还发生在两个强迫症患者身上,其中一个是不能看到偏负面的字眼,比如乘坐地铁时看到“老弱病残孕”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也会变成其中一员;另一个是不能看到尖锐的物品,因为ta总是担心自己会用这些东西去伤人,他们对对方出现这样的症状也是表示困惑。欧文亚隆曾经给出解释——这与个体信念中的“自我独特性”有关。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症状才是最严重的,也是最值得关注的,而症状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也总是能够轻易地接纳,不会感到奇怪。

你可能会认为上面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背景,不了解罢了,但我的一个感受——心理治疗做久了,越来越感觉到“感同身受”是个很难达到的状态,我越来越不敢讲“我理解你”这句话了。你只能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情况并试图去理解ta的感受,如果你没有这个耐心,而是选择用“贴标签”的方式草草了事,或者直接告诉对方“我理解你”,很容易破坏咨询关系,而且造成信息不对称,你以为你已经足够了解ta,但在ta看来你要么是能力不足,要么是缺乏耐心。

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记录一个关于“巴别塔”的故事,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就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这是个隐喻,能够畅通无阻地沟通是人们理想中的状态,但现实就是有各种各样的阻力让你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可正是因为“感同身受”的不易,才让那些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倾听的人显得弥足珍贵。

5

【五】

这几天刷短视频,偶然刷到2001年的春晚集锦,有蔡琴的《你的眼神》、梁朝伟张曼玉的《花样年华》、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的《卖拐》、腾格尔的《蒙古人》,每个片段都让人熟悉,再对比一下今年的春晚,实在是味同嚼蜡,语言类节目除了沈腾马丽的《还不还》还凑活以外,其他的没一个拿得出手,以往不看好的歌舞类倒是有几个令人印象深刻。

为了弥补一下,我又接连刷了十几期春晚集锦,真的是经典,小时候过年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本山大叔的小品,或者是最喜欢的港台明星出来演唱,那种期待感拉满的感觉让人兴奋,但近些年的春晚实在是没有什么亮点,想要重看一次的节目寥寥无几。

家人说我怀旧,喜欢回忆过去,我不想否认,一方面,即便是集全国文艺界之力,经典也是少数。再有就是时间有筛选作用,你能回忆起来的已经是经过筛选的,那些质量一般的作品已然被排除在外了。

“当你回忆过去时,过去总是比当时更加美好。而现在也不会像站在未来回顾起来的那样美好。”还会有很多作品在当时并未得到认可,而是时隔多年之后变成了经典。

6

- End -


作者: 申晨煜

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

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