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大多情况下是没错的,当我们有选择机会的时候的确应该斟酌一番,因为不同的选择所对应的结局很可能有云泥之别,比如“生化环材”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就业压力而后悔为何当初没有选择计算机或金融,再比如一些人可能后悔没有在一线房产疯涨之前多入手几套,导致现在错过财务自由。
但问题是当时在选择时,你所具备的背景信息是有限的,比如你当年并不能预测一线房产能涨到今天的地步;或者受困于现实状况,高考分数有限,只能选择这些专业,你已经做了当时能做的最优选。之所以悔不当初,大概率是事后诸葛。
当不断地重复“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信念时,你还可能会否定目前所处的道路,继而懈怠甚至放弃努力,让这句话变得越来越“有道理”。大多数情况下这么做只能让处境更糟,因为选择的机遇并非时刻存在,但我们可以努力让当初的选择看起来不那么糟。
【二】
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头驴在两堆数量相同、质量相当的草料中间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先吃那一捆才好,结果活活被饿死。
不少人也会遇到类似做选择的情况,但情况会复杂许多,如果事先就能知道两个选择是等价的,那倒也不至于纠结,任选其一就行。但更多的时候,你在选择之前无法获知不同选项的结果,因此很容易纠结、迟疑,直至主动选择的机会流逝。
还有些人更甚,他们会极度排斥做出选择,因为选择是非常昂贵的,代价是其他所有的选项。放弃始终伴随着选择,人必须放弃其余的选项。这样的决定是痛苦的,他们意味着可能性的限制;而人的可能性越是有限制,就越是接近死亡(欧文亚隆)。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同样面临选择困难的问题,他的做法是将无关紧要的事情,都用掷骰子(点兵点将)的方式来决定。这可能对一些人来说并非最优解,但那些容易纠结、强迫或选择困难的人不妨尝试一下。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三】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曾经阐明这样的观点:大脑中存在两种思维模式,一种偏直觉,它是非理性的,可以将之比喻为大象,在思维中横冲直撞;另一种是深思熟虑的、理性规划的模式,就像骑象人一样,有迹可循。
不幸的是,当人们出现负面情绪,这头大象就开始活动了,我们在面对这只庞然大物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或者想要尽快让它平息下来,但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你可能会被大象弄得遍体鳞伤。
所以面对负面情绪,“控制”或“压抑”不是最好的方式,而应该像骑象人驯服大象一样,跟它做朋友,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给它一些时间,才能让它平息下来。
【四】
一个来访者对精神科住院表示担心——“没病去了精神科也会被诊断出毛病”。细细想来,也的确如此,但凡能收住院的,一般都不会给出完全没有精神障碍的结论(此处不包含明确符合精神障碍诊断的情况)。而且可能是职业病的原因,精神科医生当久了,总感觉自己能从别人身上看出点“问题”来,甚至有时候连自己也不放过,有事没事就会分析一下自己。但这样难免有过度诊断之嫌。
心理咨询有“不求不助”的原则,尤其在来访者还没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咨询师不宜过早地指出问题,然后给出建议或帮助。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掘来访者自身改变的动机,这时你给出的建议才会管用。否则对方只会感受到被否定、被批判或是被指责。
需要时刻警惕“刀磨得快,满世界找猪”的状况出现。
【五】
一位男士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这样的纠结:一方面想要对方给自己提供可观的报酬,因为客观来看自己的确值得这样的薪金;可另一方面内心里总有个声音阻止他这么去做,好像说出来就会破坏掉对方对自己的“好印象”,不仅如此,他甚至会担心说出自己的愿望就会遭受惩罚,会有不好的事情等着他。
但是他在纠结中却期待着求职公司的领导能够主动给他提供这样的条件,在他的认知中这应该是最好的结果。
欧文亚龙在谈及“自由与意志”时有这样的描述:有些人把愿望隐匿在婴儿式的期待中,希望永恒的照顾者能读出他们的愿望。当别人满足了自己未说出口的愿望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安慰。还有些人非常害怕被照顾者抛弃,以至于克制一切个人欲望的直接表达。
【六】
大脑皮层可分为新皮层(neocortex)和旧皮层,新皮层是大脑半球的顶层,主要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包括感知觉、认知功能、运动控制、空间推理和语言。原始皮层包括嗅皮层和边缘系统,其中边缘系统包含海马体和杏仁核,杏仁核是涉及指令刺激的重要核团,例如关于报仇、恐惧和愤怒,另外还有社交功能例如交配;海马体是负责长期记忆的必要部分。
我们会误以为理性的自己能够通过认知控制情绪,但结果常常相反,因为按照进化的时间先后,旧皮层更为原始,出现时间更早,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但新皮层出现时间较晚。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人出现负面情绪时,是边缘系统处于上峰,很难用理性思维(新皮层的功能)来压抑和控制它。
这一点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曾有这样的叙述: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大脑中存在着两套系统。系统1:运行是无意识的,完全没有感觉,处于自主控制状态,思考速度快;系统2: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思考速度慢。系统1更接近于边缘系统的功能,主要负责人的恐惧、愤怒等情绪;系统2是相对高级的认知功能,负责认知、控制和压抑。
当人们遇到特定的情境时,首先出现的是快思考,也就是系统1,因为这是更为直觉、本能的思维。而慢思考,即系统2,通常出现速度慢,这个部分需要长期大量的思维练习(比如冥想)才有可能发挥作用。
- End -
作者: 申晨煜
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
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