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49——体验不止

漫语田 2024-02-01 13:50:44 阅读次数:0

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审慎的乐观


双节合并,8天假期,跟同事换班后难得凑出了6天时间,便携一家老小自驾回了趟老家。


回去当晚就刷到知乎问题——「回家后期望着过节会和往常不一样,渴望惊喜和特别,最后发现和平时也没区别,这种期望落差是正常心理吗?」

自己多少也会有这样的感受,路上想着到了老家后会有多么不同的体验,计划着要把几个著名的景点全部打卡一遍,也顾不得超重的身体要把许久没吃的美食都吃一遍,见到每位亲人朋友都得把酒言欢互诉衷肠。

结果事实上只去了一个离得近的景点,想吃的美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一些亲人朋友见面后也没有聊得很开心。第一天由于舟车劳顿,孩子还高烧到了40度。

我一直提醒自己对待生活要保持「审慎的乐观」。

过节而已,我们能回家陪陪父母、见见朋友、吃吃美食,就已经很好了。它并不会带来特别的惊喜,假期会结束,我们终究是要回到工作、学习的地方,继续前行。

生活不需要成为「乘坐过山车」一般的体验,能在平淡中体味点滴幸福就已经足够令人满足了。

2


【二】

因材施教


「中科院博士开民宿是教育的浪费吗?」


刷热榜看到这么一条,民宿负责人黄土(化名)是上海中考状元,中科院博士,学业上顺风顺水,一路保研、硕转博、拿到国家奖学金,职场赛道也是高歌猛进,顺利做到地产公司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但当职业的发展和对自身的要求出现偏差后,他表示「我开始逐渐找不到提升自己价值的路径,职场这条路越来越使我感到焦虑。我要求自己必须做出改变。」

后来他离开了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去青岛崂山开了家民宿。妈妈挺支持他,但父亲觉得他这二十多年的书白读了。

从功利价值来看,开民宿确实不需要博士学历,但读博的过程也有非功利的价值,比如完善自我、拓宽视野还有丰富人生。没有人规定博士毕业生一定要按照既定路线发展,不是人人都适合进高校或研究机构,申请基金、搞科研、发文章,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换个赛道,这并非教育的浪费,而可能是顺势而为。

我们从小就讲「龟兔赛跑」,鼓励孩子要在「兔子们」睡觉的时候努力赶超,成绩不好是不够聪明、不够勤奋的结果。但一只兔子可能睡着,你能保证所有兔子都整天睡大觉吗?到头来,乌龟没日没夜的爬行终究是赶不上兔子们临时的冲刺,你让乌龟怎么想?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龟兔赛跑?」甚至「为什么一定要比赛?」

不能让兔子自己跑,而让乌龟去游泳吗?

乌龟好不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结果被指责说「你不参加赛跑就是一种浪费」。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当感谢那些做出不同选择的人,虽然当下不会成为主流,但至少向你证明了还有其他路径可以选择。

3


【三】

河西走廊之梦


最近有幸看完了《河西走廊》纪录片,起因是先在短视频平台听到了的《河西走廊之梦》,这首曲子出现在很多西北旅行者的视频中,初听时就被深深震撼到了,虽然我并未到达过西北省份,但单单是音乐本身就已经呈现出一种广袤、苍凉和大气磅礴之感。查阅后才得知作曲者竟然不是中国人,而是希腊裔美籍作曲家雅尼,评论中不乏有人感慨「这老外真的理解了中国的河西走廊」。


顺藤摸瓜,我找出了这部8年前的纪录片,全片共十集,《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每集一道线索,不同于其他的历史纪录片,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演绎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历史。

汉武帝刘彻雄才武略、外交家张骞穿越西域寻求同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封狼居胥、河西四郡设立驿站、儒家文化在此扎下根脉、鸠摩罗什传播佛法、昙耀主持修建石窟、隋炀帝西征使丝路再度畅通、敦煌莫高窟见证大唐盛世、蒙古吐蕃在此会盟,以及新中国成立时河西走廊的矿藏宝藏。

看历史可以把时间和空间尺度拉长,你会感受到作为个人在这样的尺度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个人的各种情绪体验和人际纠缠。读书(包括好的影音作品)行路无疑能让你变得豁达。

这给我看得热血沸腾的!争取三年内去趟甘肃!

4


【四】

自助餐与选择困难


出差时早餐一般会在酒店吃自助,但我常常表现出选择困难,要么是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不知如何挑选,要么看到高碳高脂的食物无法节制。这种困难还会延续到手机点餐过程,看着自己日益升高的BMI(体重指数),我在理智上知晓应当平衡膳食,但生物本能里对于热量的渴望还是难以抑制。「吃什么」的难度直线飙升。


心理学上叫做选择困难症(decidophobia),就是当人在面临多种选择时,无法正常做出令自己满意的选择,无论哪种选择都无法说服自己。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大到专业的选择或择偶的要求,小到出门穿什么衣服或出行选择何种交通工具,面对每次选择都没有明确目标和方向的引领。根本上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做成一件什么事,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所有选择只是盲目地将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比如面对自助餐我要「吃回本」,或者自我安慰式地认为「这是天意」,万一选择错误,可以不必为此承担任何责任。

二是害怕失去的东西太多。选择意味着放弃,而人性本身就厌恶损失。面对选择,人人都想着「我全都要」,但现实会告诉你选项不可兼得,无论你选了哪一个,都意味着要放弃其他的机会(机会成本)。选择越多,个体需要放弃的机会就越多,感受到的「痛苦」和「丧失」也就越强烈,必然阻碍我们做出选择,比如自助餐里食物太多反而不知道该吃什么。

三是认为「只要我不做出选择就不必承担失败的代价」。许多人面临选择表现出逃避和拖延,以致错过最佳选择时间,他们往往比较在意他人的眼光及评价,害怕失败后他人异样的眼光和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当然我们也常常听到「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言语。

「勇气是一切美德的开端」,面对选择,理当从自身出发,不必害怕错选,正是每一次有勇气做出的选择成就了当下的自己。失败与选择并非顺承的关系,即便选错了,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5


【五】

高估一年,低估十年


2015年一位德国友人送了一本“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书一直静置在书架上,从未被打开。最近恰好有朋友提起,我便打算开始阅读,第一天下午一口气看了30页,效率之高,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不到400页的书,用十几天就能看完,瞬间心潮澎湃。


结果第二天晚上怎么也提不起兴趣,阅读的计划变草草作罢,到今天为止已经过了5天。

还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毅力。

现实生活中这个现象很普遍:完成一件事情所需时间往往远超计划时间,有些是延误,有些是超出一倍还多,还有些根本就半途而废了。

可能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低估了事情的难度,凡事开始前总会做计划,会畅想完成它的喜悦,但是当你沉浸在「貌似已做完」的幻想中时,就会将自己的能力和毅力放大,从而低估事情的难度,错误估计完成时间。

其二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做计划时想当然地认为「我第一天能做到看30页,那坚持一周、坚持一个月也不在话下」,实际上总会有突发的状况影响进度,个人的阅读动力也会不可避免地下滑,导致原先的计划搁置不前。一旦搁置,重启就要更大的决心了。

既然如此,制定计划还有用吗?

当然有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计划总好过没有,即便未能按期完成,「计划」也会像内心里虫蚁一样时不时地撕咬你,让你不能也不想完全放弃。

但是当短时间内无法完成计划的时候,我们会体验到自信心受挫、自尊心受损,想想那些减重计划、运动计划、规律作息计划,最后都以「泡汤」收场就能理解了。

那该如何是好?

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太急于达成,其实是不容易坚持的。反而目标定低些、占线拉长些,每天做下去的可能性是会提高的。

另一方面是「自我接纳」,面对暂时无法推进下去的「计划」,我们可以选择「暂停」「搁置」「拖延」「三心二意」,一切能抚平内心纠结和冲突的方式都值得尝试,这些看似低效的方法其实能够让我们继续走下去。不必在遭遇困难时第一时间选择自责和内耗!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总是会高估一年的变化,而低估十年的变化」。每天读不了30页,那我就改成读3页。

6



【六】

「对于无事的渴望」与「活在问题之中」


周一科室聚餐、周二值夜班、周三录视频、周四周五做咨询、周六学校讲课、周日直播。这是本周除了常规病房班和门诊班之外的工作。常常期待「等忙过这阵子我可得好好歇歇」,但实际上的体验是「忙过这阵子就可以忙下阵子了」。


这不是抱怨,甚至算不上吐槽,因为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强度。但在几年前我还是个「心里装不住事儿」的状态,那时候我做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不做事」,所以「一劳永逸」「财富自由」「时间充裕」会成为当时困扰我的议题,那时候会想当然地希望自己的工作、家庭、情感、生活都没有任何问题,就是自己内心的「小天地」里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捋顺了,这种感觉令人沉迷,甚至享受。

但紧随其后就会出现对于日常琐事的「容忍度」变低,陷入一种对生活的抱怨之中,「怎么这么多事儿?」「什么时候是个头?」自然也会伴随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

「对于无事的渴望」与「现实状况」并不相符,因为实际情况是事情不断。两者相悖时,我们当然可以选择让自己轻松一些,但与之相伴随的代价便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下降,更现实的是你的价值感可能也会降低。而对于普通的你我来说,避免对于「无事的渴望」恐怕是更加可行的选择,你有多少事情可做,你能帮助他人解决多少问题,你就有多少「价值」,在公司里解决公司的难题,你就有「公司价值」;在家庭中解决家庭问题,你就有「家庭价值」。

现在的我习惯于「活在问题中」,一觉醒来发现有多个未读信息、多个平台的留言,几乎不再有无休止的抱怨,而是想着抓紧完成当前能完成的任务,那些时机还未成熟的事情我可以暂时搁置和等待。神奇的是那些「焦虑」「烦躁」也少了许多!

- End -

作者: 申晨煜,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

申陈昱名片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