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为何我们难以接受「平庸」?
一部分人会把人际关系理解为「权力之争」,在别人取得成绩时,他们无法给出发自肺腑的祝福,因为承认别人的幸福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失败;在自己「落难」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看成是「敌人」,「我肯定会被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
我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在这样的竞争关系中,「平庸」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失败,我需要把自己锻造地更强大一些,只有取得了「权力之争」的胜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些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却仍旧感觉到不安,也缺乏长久的幸福体验,因为他们想要一直获胜而不敢停下脚步。所以「权力之争」中没有真正的胜者,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关系,一旦能够从竞争的陷阱中解脱出来,就没必要战胜任何人,也就摆脱了「想赢怕输」的心理。你可以真心送上祝福,也能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伙伴越来越多,敌人越来越少。接受「平庸」不是失败,而是承认身而为人的局限性,我们会孤独、会恐惧、会感到无能为力,我们并没有太多的「独特性」,很多时候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我们也不必总是胜过他人。但是没关系,当我们能接纳自己的「局限性」后,反而能够放下对自我的苛责,能够以普通人的状态去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
【二】
说破无毒
一些抑郁症患者在吃完抗抑郁药物后出现了一种神奇的体验,那些低落的、兴趣减退的感觉慢慢变弱了,这当然是期待的结果,但令人困惑的是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也随之消失了,虽然每天还是经历差不多一样事情,但似乎自己的情绪被隔离了一样。
这很像「解离感」,主观体验是一种非真实的感觉,有人描述像是隔着一层纱,没办法真切地感知当下。其实大多数人都曾经经历过,只是程度没有那么严重。这些都算是轻度的解离,它其实是有功能的,人们在感受外界压力的时候,出于自我保护,会让自己的意识和周围环境隔绝开来,意识不到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甚至无法识别自己为何会在这个时间出现在这个地方。多数人能够及时意识到自己是走神了,主动调整后便能回到现实。但有些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可能会反复、长期陷入到解离状态中,无法自拔,严重影响自己的状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着陆技术」,当我们处于紧张、恐惧或情绪失控的时候,可以使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手、脚、腿或背部与身边的物体相触碰、相接触,同时做深呼吸的动作,深吸一口气并且缓慢地呼气,也可以在心中默念「安全」两个字,让自己的情绪尽快平复下来,回到现实。当然由于抗抑郁药物导致的解离感,其实是一种药物副作用,称为SSRI(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所致的情感淡漠综合征(SSRI-induced apathy syndrome),或额叶动力缺乏综合征,其机理可能是SSRI激动了五羟色胺受体而抑制前额叶皮质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的释放,从而引起情感淡漠的表现。有证据表明,该反应与药物剂量相关,通常适当减量可以改善症状,或者更换抗抑郁药物,比如安非他酮或三环类抗抑郁药。不论哪种情况,我们需要对「解离感」保持觉察,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曾指出「美好人生过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一个对体验从充满防御到完全开放的运动,在这个转变中,当事人变得更加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体会他身体内所发生的一切;他对于自己的恐惧、畏缩、痛苦之类感觉更加开放,同样他对自己的勇气、温情和敬畏之类体验也更加开放:当有什么感觉发生于己身,它可以自由而主动地体验到它们,并且自由地意识到它们;它能更充分地活在机体的体验之中,而不是摒体验于意识大门之外。」
【三】
医生,我是不是你遇到过最为棘手的案例?
「别人的表现是不是都跟我不一样?」这样的问题我经常能在咨询中听到,如果我承认了Ta的与众不同,很有可能会令Ta陷入到一种「孤独的绝望和恐惧中」,继而做出这样的推断——「我比其他的人的症状都要严重」「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帮到我」「我只能独自面对这个巨大的难题」。
但如果我告诉对方「虽然你遇到的具体事情是特别的,但跟其他患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比如「恐艾」和「恐癌」担心的是不同的疾病,但「想要反复就医」「多次查询网络」等安全行为是一致的。当患者得知「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跟他们有相似经历的人」之后,他们的焦虑感就会减轻一些。这个状态其实不局限于神经症患者,其实普罗大众也是如此。加缪说过的一段话「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四】
不负责的轻松
上午正在写病历,突然电脑屏幕一黑,大家惊呼「停电了」,好在停电前几分钟点了保存键。一股轻松感涌上心头,可以光明正大地放松放松了。这种感觉似曾相识,上学的时候有时在晚自习遭遇停电,很少有同学会沮丧,大部分都是点上蜡烛,开心打闹,或等待来电,或早点放学。
过去几年中有过两周的特殊时光,2020年外派到隔离酒店,前半个月是工作,服务回国隔离人员,后两周是自己被隔离,单人单间,好吃好喝供着,每天刷刷剧,打打游戏,好不轻松自在。关键每天看着工作群中大家忙碌的样子,轻松感会翻倍,因为可以理所当然地不工作。相比于摸鱼,这种由外界不可抗力而导致的强制休息更加令人轻松,可能关键点在于不用负责。最近一个抑郁症患者讲述心路历程,「我不想自己去死,但我不介意突然来一场车祸,生存要负太多的责任,但自寻短见需要承担道德指责,也会给活着的家人带来不便,意外就不一样了」。
【五】
道德洁癖的困境
一个强迫症患者陷入到道德洁癖的困境中,Ta认定「女性XX」和「丧偶后XX」都是不道德行为,而且对于他人「无所谓」的态度感到震惊——「他们的道德感都好低下」。
Ta对此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害怕与人谈及此事,因为时刻担心对方会攻击自己。但又表现出强烈的倾诉欲,比如经常打心理热线,并且从内心里希望接线员能够理解并给予足够的支持。Ta无法做到自洽,比如「关起门来自己研究,别人怎么想与我无关」。甚至Ta想要自己的道德准则强化为人生信条,因为感觉这样就能保证在与不同意见碰撞时保持自己内心的稳固。因此Ta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于此,而且想要创作一部小说来阐述并传播自己的观点。后来Ta讲述了自己过往经历,中学时期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很少参加体育活动,面对同龄人时总感觉很拘谨,几乎没有过任何正向的体验。一开始还能通过学习成绩来证明自己,后来学业难度增加后,这仅有的自证方式也被阻断了。现实中难以找到自我超越的途径,Ta便找寻到了「道德洁癖」的方式,因此就能理解Ta为何不自洽,一定要通过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方式来体现这种优越感。只不过这是一种假想的优越,越是洁癖,就越无法接受他人的道德低下。除非Ta愿意把方向转向现实,否则大概率会继续在这个循环中打转。
【六】
这是很多神经症患者未能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失眠者为了能按时入睡可以做出各种努力,数羊、泡脚不在话下,甚至尝试各种安眠药,但越努力越焦虑就越会维持失眠。焦虑症患者为了缓解心中对于不确定感的担忧,会不停地向他人倾诉或在网上求助,可是他们却发现值得焦虑的点越聊越多。疑病症群体试图寻找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不会出现担忧的疾病或状况,但俗话说「查完某度,癌症起步」。强迫症更是如此,比如一些人出现强迫观念——万一我用家里的刀具伤害别人我就完了,所以他从此不再敢进入厨房,甚至看到「刀」这个字都会回避,久而久之,「我会伤害别人」的怀疑逐渐被固化为他的人生信条。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人会怀疑这句话的合理性。但那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有些时候却是由于我们不停努力才得以维持的。这是心理学上的悖论,有些反直觉,但也不是不能理解。这些问题就好比家里的盆栽,如果你想要让盆栽能持续保持刚买回来时的样子,就需要定期修剪。但如果你把盆栽闲置上几年,不管不顾,它大概率是无法维持原貌的。对于神经症的治疗,我们只有不把它们定义成问题,才能从解决问题的模式中跳出来,它才有可能发生改变,那些努力解决问题的方式恰恰维持了问题的存在。所以下次失眠的时候,你就告诉自己「睡不着我就起来干点儿别的事情,我不是非得睡着不可」。焦虑疑病的时候,你就假设你的担心都是真实存在的,然后想想你要怎么样带着担心继续活下去。强迫的时候,你需要尝试避免总是去做安全行为,循序渐进地暴露于自己的担忧的状况中,那些被固化的认知才能有所松动。
- End -
作者: 申晨煜,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