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一种比较「显而易见」的情况,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行动上自然表现为「严格限制玩耍时长」「拿自家孩子跟别人比较」等情况。不少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乐趣」,甚至早早出现了「厌学」的状况。还有一种相较起来更加「隐蔽」,父母不会「天天问询成绩」,甚至还「很民主」,任何决定都会征求孩子意见,孩子提出的大部分要求都能尽量满足。但是有些子女仍然感觉到压力,因为「爸妈对我太关注了,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许他们唯一的兴趣就是好好培养我,整天就是围着我转,他们是我的厨子、司机、清洁工和保姆,这令人感到窒息,虽然他们嘴上不提要求,但我感觉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在不停地提要求。我不敢表现地不好,也不能有半点懈怠,因为我觉得我没资格这么做,我对不起他们的付出」。过度关注本身就是很大的压力,作为父母也要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你需要有工作、有兴趣爱好,有朋友、有人际交往,不必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孩子的身上,这样不仅能够让你更加关注自我,孩子也能获得更加自由的成长空间。关键是当孩子做的不好的时候,他/她不必觉得对不起谁,因为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就好了。

【二】
近几年接触到「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来自「名校」的不在少数。我不想妄下结论,武断地说「名校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但接触到的孩子还是提供了一些值得反思的信息。北京某著名中学,一个重点班上有1/3的孩子出现了精神或心理问题,而且都在服用精神科药物或接受心理咨询。该中学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能在这儿读书的孩子可不只是成绩好就能来的,音乐、美术、编程、体育、舞蹈,没有一项甚至几项特长都不好意思张口。可为何这么多优秀的孩子在名校里反而开始「产生自我怀疑」?一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以至于跟「卷」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搞排名是常态,即便很多学校刻意淡化排名,但学生们还是会通过各种形式感知到自己所处的排名位置。排名高的孩子可能会持续产生「名次焦虑」,因为自我价值与「名次」会绑定在一起。排名低的孩子也会有压力,并非所有孩子能把「压力转变为动力」,也可能是「转变为抑郁」。另一方面家长们的负担也不轻,能让自己孩子进入名校的家长也都是个顶个的优秀,他们自己要么就是「名校毕业」,要么就是「非富即贵」。普遍自我定位高,自然对孩子也有期待。而期待绝大多数是用「成绩」来标定的。所以孩子背负的可能是多重压力,来自学校老师同学的评价、家长的期待还有自我的要求。我们可以想当然地给孩子们贴上「厌学」的标签,因为这就是说孩子自己的「心态」「认知」「情绪」出现了问题,甚至可以撇清自己的责任,但这样的归因恐怕很多时候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曾奇峰老师谈到过这个问题「教师、家长和其他身负教育职责的人都应该注意了:你们要做的唯一工作,就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千万千万不要去伤害它,也不要试图用别的东西去代替它。」但曾老师可能还忽略了社会的因素,老师如果对成绩没有要求,学校就会失去竞争力,然后逐渐失去优质生源。家长如果不盯着孩子学习,就会担心孩子以后没有选择的权利。甚至孩子自己都不敢放松心态。所以这绝不单单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各方都需要着手改变的状况。

【三】
我们追求的不是「你好我也好」,而是我要远远地超过你,最好是把你踩在脚下,对你进行「控制」和「奴役」,这是「人上人」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太强烈了,强到可以让我信奉上面的逻辑,接受别人的PUA,甚至是自己对自己的PUA。底层活得压抑,因为苦吃得太多了。中产活得焦虑,因为时刻担心一招不慎跌落回底层。只有极少数人活得滋润。难怪黑格尔对这套儒家的东西嗤之以鼻,「这根本算不上是哲学,而是为封建统治阶层提供合理性的一套虚伪的说教」。看到过一句很精彩的总结——「儒家负责PUA,佛家负责收容被PUA出来的怨憎会,道家负责流放不堪PUA的废柴」。当然我无意单方面抨击儒家,西方中世纪的《圣经》在PUA这方面也是不遑多让。

【四】
《三体》剧场版开播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基本上还原了小说的剧情。剧中汪淼的生活中出现了「幽灵倒计时」,倒计时从他所拍摄的照片上,到最后出现在他的视野中。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恐惧感,身为医生的妻子看到他神情紧张,便建议他去看看眼科医生,看过后诊断为「飞蚊症」,后来又转介到精神科,得出的结论是「压力过大」造成的「幻视」或「错觉」,但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足以令汪淼信服,他感觉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史强搞了个「电子倒计时显示屏」放在自己胸前,并且把时间调成跟汪淼一样的状态。这个举动直接让他破防,才有了后续的两人合作。这让我想到精神科那个著名的故事——「蹲下来,陪你做一只蘑菇」。有个精神病人,认为自己是一只蘑菇,整天蹲在墙角一动不动。大部分医生都是用奉劝的口气跟他接触,「你是个人,怎么能是个蘑菇呢?」「这样一动不动蹲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这样的方式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某天一个医生进到病房,他没有跟他「讲道理」,而是像他一样也蹲了下来,病人好奇「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啊。」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过了一会儿,医生站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问「你不是蘑菇吗?怎么还能走动?」医生回答「蘑菇也可以移动啊」,病人没多想也跟着走动起来。就这样医生慢慢走进了患者的世界,几周后患者的行为明显改善。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多一份理解,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这点总归是没错的。可惜生活中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用一种「看似正确」的方式来评判人和事,有时候「疯狂一点」或「不那么讲逻辑」的方式反而才能保证「有效的沟通」。

【五】
无聊的成因可能有两种,一是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干点什么;二是因为我们「错误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虚假」的问题上。前者其实相对容易解决,努力去寻找感兴趣、有价值的事情来做,如果能找到「心流体验」,就能打破「无聊感」,如果实在不知道该做什么,就从容易获得愉悦感的事情开始,比如看电影、打游戏、跟朋友聊天等。后者稍微麻烦一些,因为还要先把「注意力」从当前的「问题」中转移出来。我们误以为「按部就班」「照着前人走过的路继续闷头走」就可以了,所以很多人「996」甚至「007」,即便获得了物质上的报酬,但仍旧会感到「无聊」「没意思」。「按部就班」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免于思考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命题」,比如「我真正想过何种的生活?」「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当成事业来做?」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这无疑是「轻松的」「省力的」。但「无聊」「迷茫」便是代价,甚至会「焦虑」「抑郁」。想要「破除无聊」,就需要「给自己争取时间去思考真正的问题」。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你是否敢挑战现有的生活秩序?」「你是否有足够的办法能在忙碌的工作中争取到一些属于自我的时间?」「摸鱼」其实算是个折中的方法,不必打破现有的「工作常态」,因为大多数人还需要工作赚钱来养家糊口。但在忙碌的工作中尽可能地挤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刷刷「知乎」「微博」「小红书」,愿意的话还能尝试「阅读」「写作」,或者想想自己能「搞点什么副业」。想必这都是能让你「不无聊」的方式。这一点可以参考「刘慈欣在娘子关电厂摸鱼写《三体》的经历」。

【六】
人生有三大支柱——身体、有事做和亲密关系。高质量的人生就是尽力把这三个支柱都立起来,倒也不必样样优秀,但至少要确保每一项没有明显短板。身体:虽然WHO(世卫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早已不仅仅是躯体健康,还包括精神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但这里我还是想要强调身体的重要性,谁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它也是其他两大支柱的根本。保证一日三餐规律饮食,良好的作息,烟酒等不良嗜好尽量少碰,每周至少3次以上的有氧运动(每次半小时以上)。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全身体检。有事做:这里不仅仅指上班后的工作,如果是学生阶段也指学习。人们需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事情中,用来对抗人生的无意义感。比如有不少人会出现退休综合征,退休前工作的目标、他人的期待都令我们的“存在感”得以存续。当不再有这些可以让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时,人们就可能陷入到对于自我有限性的过度思考之中,并且把注意力转向自己。我们可能会强烈地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平凡与渺小,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继而陷入一种巨大的、难以承受的绝望和焦虑。我并非想要鼓吹延迟退休,而是你即便退休了或者你已经财富自由了,也需要把生活丰富起来,找事做。亲密关系(爱与被爱的能力):我们毕竟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群居的环境中,很少有人能够长时间过那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与人建立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虽说各种人际关系都是重要的,但朋友、同事关系其实不算是根本性的支柱,这里的亲密关系主要是说家庭成员之间——配偶或恋人、父母与子女,成熟的爱会让人感到富足,“成熟的爱并不是没有回报,人会改变,变得更丰富,感到自我被实现,存在孤独也得以减轻。通过爱人,自己也得到了关爱。但是这些回报只源自真正的爱,它们也不是爱的原因。借用弗兰克尔的说法,这些回报是自然产生,而无法求得的”。高质量的人生是在这三个方面尽可能做好,如果任何一个支柱出现问题,你至少要保证另外两个支柱是稳固的,如果两个都垮了,没有谁能真的支撑下去。
作者: 申晨煜,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