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38——我们是否需要“正能量”?

漫语田 2023-12-15 16:54:14 阅读次数:0

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抑郁症里的“因果倒置”


很多人(尤其是没得过抑郁症的人)认为之所以得「抑郁症」是因为他们总去关注和思考负面的信息,因此抑郁患者经常听到「多想点开心的事儿吧」「少去关注那些糟心事儿」,但现实是他们的生活中根本没什么值得开心的。

与此类似的,还有不少人认为「抑郁症」是因为他们不愿社交、不愿外出活动,所以总是给出建议「多去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但实际情况是他们还是动不起来。

这个思路存在的问题可能在于「因果倒置」,不是因为总想不开心的事或者因为懒得动才得了抑郁症,而是因为得了抑郁症才出现了这些表现。

这是完全不同的,按照前面的逻辑,身边的家人朋友总是会直接地给出各种建议,非但无效,还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因为这就像对「哮喘」患者说「你要努力多喘两口气儿」一样无理。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那我们面对抑郁症患者时应该怎么办?

可能最重要的是允许,不那么着急地让他们积极起来,心情不好自然可以丧一些,这样至少他们能体验到被理解的感觉。当然运动和认知都是有帮助的,但它们能够起效是建立在「被理解」的基础上的。只有帮助他们挪开压在心里的石头,他们才能轻松起来。

1

【二】

建议为何不能转化为行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有利于改善抑郁情绪。所以在很多场合我们都能听到「建议运动」的说法。我在跟抑郁患者沟通的过程中也会给出这样的建议——比如「一周要有三次以上的有氧运动,每次至少持续半小时」,但却收效甚微,患者常常无法坚持。

我们身边太多人给出建议——「你应该健康饮食」「你应该自律」「你应该运动」。按道理来说,这些建议对我们的情绪、对我们的身体应该都是有好处的。但为何它就是没办法转化成行动呢?

这可能是由于我们人为设置了一些障碍和阻力。我其实不喜欢用「自律」这个词,因为我就不是一个自律的人,我知道坚持运动的重要性,而且也办过健身卡,但很少能坚持下来。我需要给自己主动创造一些环境让它变成我的一个日常,英文叫Routine,它不会需要我再调动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这样才能够坚持下去。对我自己来说我会把上下班的这个路程变成自己活动的一个时间,现在已经养成「快走」的习惯,活动量基本上能让心率达到110到120次左右。

不建议用强大的外力来约束自己,因为那个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也很难维持下去。所以一开始别挑战特别难的、特别高强度的或者追求健身的时长,从手边容易做的一件事情开始,不必人为地给自己制造难度。只有最方便才有最可能坚持下去。

2

【三】

网络上的“撕裂感”


微博上发表了「小作文」后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争议,自然也引来了一些反对的声音,当我看到齐刷刷的「否定」「阴阳怪气」「阴谋论」的留言后,不免感觉到一种无力感,也会经常反思「我是不是本来就不应该发出来」?

不论你承认与否,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就是碎片化的信息,我们都很难将其称为「知识」,甚至连「观点」都不算,充其量也就是个「情绪的宣泄」。当人们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时,难免会按照「观点」的不同而被自动划分到不同的「阵营」里,身处其中有时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撕裂感」。

「理性」的讨论几乎丧失了丝毫的生存空间,持不同意见的人随时可以利用「举报」「谩骂」「侮辱」来进行攻击,因此一些人选择了沉默,另一些人需要找寻到「同类」。真正有效的「沟通」难以展开,身处于喧闹无比的互联网,我们反而变成了一个个孤岛。

当你表达了一个观点,然而却被各种「对立」的观点包围时,很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感,甚至是独立感。这会让人感觉挫败,如果「自我」不够强大,还会「自我怀疑」,随之而来的恐怕就是「低落」「空虚」「绝望」。

缓解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可以减少类似的表达,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具体的人和生活上,比如家人、工作、阳光和美食上。二是继续坚持表达,寻找同类,他们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当然如果能与持不同观点的人进行真诚友好的沟通也会获益,这并非是情绪的发泄,而是获得新视角的开始。

如果有可能,我会选后者。

3

【四】

拖延某种程度上是

把不可能转变为了“虽迟但到”


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人物也有拖延症,比如达芬奇,他花在《蒙娜丽莎》的绘画时间足足有16年之久,他在日记中记录到「自己就是个失败者」,他后来在光学研究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改变了他绘画中明暗对比的方法,让他变成了更好的画家。还有马丁路德金,在他生命中那场最为重要的演讲的前夜,他凌晨三点爬起来重新改稿子,他坐在观众席中间,等待着上场,他还在不停地修改。上台后他却扔掉了准备好的演讲稿,说出那句改变历史轨迹的句子: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这句话本来不在稿子里。他的演讲稿在最后一分钟也一直都未能完成,他让自己尽可能地去思考各种可能性,因为演讲稿的设定并非一成不变,他加入了即兴创作。

当我们谈到生产力的时候,拖延是一种恶习,但对于创新来讲,拖延可能时一种有帮助的特性。你在很多伟大的创新者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很容易开始,但完成地却很慢,我们直觉上认为拖延必然是不好的,影响进度。但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可能用这些时间去做了更多地准备工作,这对于最终的结果可能也是有帮助的。

「先行者优势」是指因在时机上领先于竞争对手采取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而获得的优势,也就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从虫子的角度来说,就可能发生「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这就变成了「先行者劣势」,比如高成本、高风险、容易犯错误,有些优势反而可能被后来者模仿甚至被反超等。曾有过这样一项关注50种产品品类的研究,比较了那些创造市场的先行者和那些后来的改进者,结果却是先行者的失败几率为47%,而改进者只有8%,比起重新创造新东西来说,去改善其他人的点子要容易得多。

拖延某种程度上是把不可能转变为了「虽迟但到」。

4

- End -

作者: 申晨煜,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

申陈昱名片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