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36——精神心理问题的归因

漫语田 2023-12-08 14:35:59 阅读次数:0

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为啥你活得很辛苦?

其中一个可能原因是社会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很多人遵循着同一个路径——好好学习→考入名校→进入稳定且赚钱的行业→努力爬到金字塔顶端。

不是说这样不对或者不好,而是太多人进入这个赛道,势必会引起内卷。当被迫卷入后,人本身会被工具化,你不再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成为了一个螺丝钉,评价好坏的标准就是你能不能适应这套游戏的玩法,人们也不由自主地把意义和价值赋予在这套规则上,我能适应规则,我的人生就有意义、有价值;适应不了,我就会怀疑人生。

可怕的是,这套标准会慢慢地变成自己对自己的苛求,即便是别人不会时时刻刻提醒你要求你,你在独处的时候也会经常自我要求,你不允许自己“躺平”,不允许自己娱乐,因为你害怕一但松懈,就会掉队。你也会害怕周围人用异样的眼光审视自己,仿佛在说“你怎么能不上进呢?”“你竟然敢挑战规则?”

所以这不是精神科或心理治疗能解决的,这是个社会问题。

1

【二】

今年听过的最有力量的一句话「有时候负面情绪是正常人在非正常环境下的正常反应」。

我做精神科医生,经常遇到人们带着「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来门诊,他们可能会因此而产生「病耻感」,因为这就相当于在说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出了问题,甚至是对「自我」的否认。出了问题就得解决问题,严重的需要住院治疗,一般的需要服用精神科药物或给予心理治疗。

但事实上很多「患者」来到门诊仅仅是因为「他们最近的生活压力变大了」,他们可能遭遇了不公正的事情,比如被领导差别对待;也可能是运气很差,在股市上赔了不少;还可能是遭遇了中年危机,他们无法在事业、感情、家庭上维持平衡。所以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症状,比如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反复担心等等。

我们习惯于从「自身」找问题,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如此,「遇事反求诸己」「正人先正己」,有时候跟别人倾诉后,常常得到的反馈是「你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别人都能克服,你怎么就不行」。似乎一丁点耳客观原因都是不被允许的。

这就像吹一个气球,当超过它自身的耐受度,气球就会爆掉。如果我们不断给你身上施加压力或者增加复杂度(complexity),你就会在某个无助的时刻崩溃掉,你可能会被诊断上某种精神疾病,也可能因此而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或是出现物质滥用。通常人们被重挫几次后就会习惯性地崩溃或变得脆弱。

我们很少去思考「如何减轻外部的压力」,而是常常探索「怎样把气球的忍耐度变得更强」。

2

【三】

现在的话语体系下,很多词的内涵都发生了延伸和拓展。

就拿精神科的疾病来说,「强迫症」本来是指的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的精神疾病,患者会体验到强烈的痛苦感。但在当前的语境中,我们说一个人「强迫症」,很可能并不是在说ta有上述的精神疾病,而是对他人「做事风格」或「职业惯性」的描述,比如一个律师在被爸妈说「你错了」的时候,ta可能会立即反驳「你有证据么」?再比如我当精神科医生当久了,在跟别人聊天过程中也可能会不自主地判断「他是不是符合某个诊断或心理状态」,当然仅限于「腹诽」。

「社恐」在当下的语境中已经不算是疾病了,它更像一种状态的描述,比如我们会说「在芬兰人均社恐」或者在自我介绍时说「我平时比较社恐」,这里「社恐」不再是指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也不会严重到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头晕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它更多是一个形容词,就像个性签名一样。相应的还有「社牛」「社杂(社交牛杂症)」「社懒」等。

还有经常能听到有人说「我自闭了」或者「emo」,这里的「自闭」显然不同于「自闭症」,而是更像是一种抑郁状态下的「不想说话」或「只想自己待着」。而「自闭症」是以「刻板狭窄的兴趣爱好」和「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几年前专业人士或科普作者还会不遗余力地去「批判指正」,以求能够清晰地定义某个概念,但现在大家会更宽容一些,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其实心照不宣地达成了语境上的共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引发歧义,而且这种词汇的延拓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词汇」来表达自己的状态或内心感受,从这个层面来看我觉得这是个好的趋势。

3

【四】

14年我回老家学驾照,当时十几个人一辆车,大家十几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一起,当然也会各自介绍一下自己,轮到我了,「我在清华读研,学的是精神病学,跟心理学业沾点边」,大家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可没成想这个介绍把自己坑了。

因为我是请假回去学车的,时间紧任务重,我要在两个礼拜之内考完科目二和科目三,所以其实压力还挺大的,每次教练搞练习考核,我都很紧张,生怕教练训斥。但这种压力我是不敢轻易跟练车的小伙伴讲的,因为我有点害怕被嘲笑「你自己天天研究心理学,这点压力都承受不住?」「就这还清华的?还不如我呢。」整个练车就在这种不敢言说的压力中渡过。

你可以笑我心态差,但这是我真实的心理写照。

最近看到这则新闻「清华法律高材生被律所辞退后自尽离世」,我也写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大致是说「单一的评价体系可能让人走向极端」,但有人留言说「这是个人心理不够强大,被辞退不能送送外卖、跑跑网约车?」

这个还真没那么容易,我倒是不觉得他在行动上有什么困难,而是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周围环境的声音能包容他么?我想大概率是不能的。光是这个标题「清华法律高材生被律所辞退后自尽离世」就已经足够反差了,大家期待的是「清华的学生怎么可能被辞退?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明你自己能力不行」「被辞退的清华学生应该逆势反弹」「他换个赛道应该也能成功」。

所以什么时候我们不再生活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或者真的能做到「视而不见」,才能拥有更强大的内心。但两者都不容易做到。

4

【五】

你有没有过「逛街买衣服但特别不爱试」的经历?

我从小就这样,爸妈带我上街让我看看还行,最好是直接看好样式,选择适合我的号码就行,但千万别让我试,这样一定会让我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旁边再有个着急把衣服卖出去的销售,在你耳边「尬吹」「你看这衣服多合身啊」「这是最新款式」,简直就是噩梦。

你说这是心理问题么?小时候肯定算是,因为在大人的眼中,这就是「内向」「面子薄」「胆小」甚至「社恐」,但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并不能让我变得喜欢「试衣服」,最多就是「被动但痛苦」。而且还会「自责」「别人为啥就能大大方方的试?」「我肯定是有点毛病」。

成年后这个「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每次在服装店里还是会无所适从。后来是「网购」拯救了我,不用再面对「聒噪」的销售,也不用担心「衣服蛮好看,但价格有点贵所以不想买,但又不好意思不买的」尴尬。都是明码标价,喜欢就留下,不喜欢能七天无理由退货,简直是福音。

5

【六】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安全行为”,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当事人认为只要做了某些行为或者不做某些行为就能够达到缓解焦虑和恐惧的目的。

安全行为分两种,一是仪式化的动作,也就是必须做点什么,比如强迫症患者会反复检查门窗、反复洗手等;另一种是逃避或回避行为,比如为了减少社交恐惧而拒绝出现在某些场合。

对于疑病来说也是这样,一部分人为了缓解自己对于身体和疾病的担忧而选择频繁地去医院做检查,其目的是为了排除自己有病。另外一部分则拒绝做体检,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被查出来身体有问题。所以两个相反的行为,其目的是一致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安全行为并不安全」,短期内虽然可以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但长期来看,反而会加重担忧甚至形成某些强迫行为!对于体检这件事,定期体检是最好的,比如半年或一年一次,过于频繁「比如每周一次」或过于回避「五年都不体检」都可能存在问题。

- End -

作者: 申晨煜,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

申陈昱名片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