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好文 / 正文详情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22——安全行为不安全

漫语田 2023-03-24 14:32:33 阅读次数:0

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

2015年接到一个教学任务,要给清华本科生讲《医学心理学》,这可把我紧张坏了,本来就有点社恐,再加上一想到底下坐着的可能是全中国最聪明的孩子,我就更恐惧了,我无数次地设想在讲台上可能发生的场景——我万一卡壳了怎么办?我万一紧张到说不出话来咋整?我不能出一丁点错误,以在座各位的聪明才智,我是万万不能逃脱他们法眼的。

为了避免这种窘境,我提前了一个月就开始备课,把能想到的知识点全部写在了PPT里,不仅如此,我还在备注里写了各种承上启下的转接词,为的就是能让上下文过渡地平顺一些。

但是这些过度准备的方式似乎没有真正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反而大有加重焦虑的趋势,而且直到最后上讲台的一刻,我还是没有停止修改PPT。开讲后的几分钟里,的确很紧张,我甚至能听到心跳的声音,但随着内容的深入,我发现了有几个认真听讲的孩子跟我有眼神互动,这一下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整个讲课过程还是比较顺利,课后我发现之前的种种担心的场景并没有出现。

如今已经是讲课的第7个年头了,备课前多少还会紧张,但远不如15年的时候。而且过度准备的现象也改善不少,现在只要提前3天备课就行,因为我意识到这个焦虑是避免不了的,提前那么早焦虑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p.s.过度准备也是一种安全行为。

1


【二】

小时候的周末,我会从市里回到县里奶奶家过,每次出发前我会大包小包地把所有作业可能会涉及的书本都带上,并且会早早地列好计划——我一定要在周五晚上,最多不超过周六中午前把所有作业写完,然后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看电视。可我几乎没有一次能做到,作业常常拖到周日的晚上才能写个七七八八,甚至有时候周日晚上才开始写。带好的书本也不大会用得上,但仍然阻挡不了我下次出发前仍然这么做。

我不能接纳任何的不确定性,不让我列计划或者不让我把书本带全了,会让我产生强烈地失控感,所以我就变成了那个常立志的人——总把计划挂在嘴上,但身体又很诚实,就是想要玩,导致的结果是“学的时候不甘心,总想着玩;玩的时候有内疚,还会想着没写完的作业”。

我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明明我都做足了计划,但这种不确定感丝毫未见减弱。后来我爸阻断了我这种行为,他勒令我每次只带一半的作业,而且不要想着一下就完成,一开始我是极不情愿的,但拗不过他,事情却就此发生了一些转变,作业量变小了,完成的速度就提了上来。自然也就有了玩耍的时间。

2

【三】

打小我就不是一个喜欢扔东西的人,明明已经上了初中,我还会不舍得把小学的笔记本丢掉。上大学后,我会跟爸妈强调千万要把我高中的书本保管好,不能随意丢弃。自己成家后,老婆会定期帮我扔掉不穿的衣物,这也会让我难以接受。似乎我与这些物品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丢弃就意味着切断这种关联,甚至就像舍弃自己的一部分,真是想想都难受。

但问题是东西会越攒越多,而且这些东西只有在收拾房间时才能让你想起来它们的存在,平时完全没有“出场的机会”,所以我也开始怀疑这种坚持到底有何意义。

后来了解到有一种疾病叫做“囤积癖”,属于强迫性障碍的一种,具体表现为过度地收集物品,即便是那些不值钱甚至不卫生的东西。严重的患者已经因为囤积东西影响了正常生活,我到还没到这个程度,但这样的行为习惯确实有很多弊端,不仅仅是没用的物品会占据空间,它还会造成一些思维和认知上的“囤积”,比如遇事容易纠结、不果断、选择困难等等。

与囤积癖相反的概念就是大名鼎鼎的“断舍离”,养成定期清理物品的习惯,可以帮你梳理出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在认知方面也能帮你厘清思绪,帮你选择出真正重要的事情。

3

【四】

英文中表述拖延的词为Procrastination,意为将任务拖到最后一刻,拖延会带来很多负面情绪,比如焦虑、不确定感、懊恼以及恐慌等。但即使这样,仍然有不少人会延续拖延的习惯。

那么从理性上来说,将任务提前做完会是更优解么?英文中还真有这么个词来描述它——Precrastination(跟拖延只有一个字母之差),但别着急下结论,因为这个状态也是不健康的。Precrastination是指人们急于完成任务的状态——比如在学习中特别喜欢制定计划,希望早一点完成作业然后腾出大量时间来玩。这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为的是尽早完成计划好的任务,不让事情持续影响自己,但这也会带来焦虑体验。

为何会这样?

不论是Procrastination还是Precrastination,人们都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既定的任务”——对前者来说,他们把任务压缩在靠后面的时间,最后期限(deadline)的压力提供了一种动力;而对后者来说,他们把任务压缩在靠前面的时间,早期完成计划会带来及时满足的体验。但归根结底,做好细致地、得当的规划才能真正做好任务,我们应当重视质量而非单纯追求数量或速度。

还有一个原因,你可能听到过“先行者优势”的说法,是指“因在时机上领先于竞争对手,采取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而获得的优势”,也就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从虫子的角度来说,就可能发生“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这就变成了“先行者劣势”,比如高成本、高风险、容易犯错误,有一些优势反而可能被后来者模仿甚至被反超。

4

【五】

疑病与强迫有个共同点,就是患者会反复向身边人寻求确认(reassurance)。

一个疑病障碍患者反复担心自己感染STD(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这么隐私的话题Ta肯定没办法跟朋友同事讲,所以每日的倾诉对象就是自己的配偶,出于想要安抚焦虑情绪的目的,配偶很配合Ta,基本上能够做到耐心倾听,然后从发病率、传播过程等角度来帮Ta分析,一开始这种倾诉很奏效,因为基本上有问必答。后来Ta开始担心配偶是为了安慰自己,所以才故意这么讲,倾诉的过程就慢慢变得不那么管用了,这导致Ta又陷入先的恐慌。

一个强迫症患者怀疑自己在与同事相处时说了不该说的话,然后Ta整日重复回忆当时的情景,这还不够,Ta会反复询问咨询师,自己当时到底说没说过那些话,咨询师也是出于好心,反复告诉Ta这都不太可能——如果你真的说了,那为何同事还能跟你和平相处?但是这样的安抚也只是在短期内起到了缓解焦虑的作用,对于患者来说,Ta进一步陷入到了寻求确认的行为中,强迫行为变得更加明显。

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咨询师首先自己不能充当安全感的给予者,其次咨询师有必要与患者身边的人做沟通(通常是父母、伴侣和朋友),告诫他们不能继续给予安慰。如果患者仍然向你寻求确认,你可以这么回答“我知道你很焦虑,但我也没办法保证你担心的事情一定不会出现,但这种焦虑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它短期内的确会升高,但随着时间会逐渐进入平台期,而后会趋于缓和”。

5

【六】

几乎每个神经症患者都会反复寻求他人的确认(reassurance),焦虑症患者一遍又一遍地询问别人自己的担心是否正常,疑病症患者反复地向医生求证自己的症状是否严重,强迫症患者会控制不住地想要外界给自己一种肯定来打消疑虑。

寻求确认是为了逃避孤独感,对孤独的觉察是“所有焦虑的来源”。欧文亚隆曾经谈到“完全的独自一人会让人太过接近存在孤独带来的焦虑感。所以神经质个体会不计一切代价避免这种情形,他们借着和他人共处避免孤独的空间,借着忙碌消除孤独的时间”。

但是需要警惕,反复寻求确认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地缓解这种孤独带来的焦虑感,它只能维持相对短暂的时间,过不了过久,他们就会重蹈覆辙,甚至为了能得到确认带来的安全感愿意为别人做任何事。就像瘾君子发作时,他们可能为了能吸一口毒品而付出任何代价。

- End -

作者: 申晨煜

心理治疗可添加微信DoctorShenChenYu,擅长认知行为治疗

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yi-sheng-28

版权声明:漫语心理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微信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课程或支付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010-89359232

Q Q客服: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